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上海商报》:“流行语”往往折射社会影子

2010年09月17日

见习记者 唐迎寅 商报记者 王雅君
刘翔的“我靠门”是没有素质还是真情流露?“被就业”等流行语是否会成为语言经典?昨天,华东师范大学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为契机,邀请《咬文嚼字》杂志副主编王敏先生,为学生们解读时下语言领域中最炙手可热的一些现象。
商报记者了解到,每年的9月份第3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今年恰好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发布10周年与《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发布5周年的年份。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敏先生总结了时下语言领域上的一些尴尬现象:比如繁体字广告的回潮、错别字引起的社会问题、流行语的含沙射影、以及公众人物和媒体的用词不得体等。
“现在每年都会涌现出‘流行语’,比如去年的不差钱、躲猫猫、被就业、裸考,今年的低碳哥、蜗居等等。我认为我们应该将这些‘流行语’作为社会的镜子来看,因为这些‘流行语’往往折射出了社会的影子,包括思想、文化、心态上的变化,是一种反向的调侃。”
王敏说,“流行语可以分为两种,有一些是一晃而过,例如‘东东’、‘杯具’等,因为这些词是‘装小扮嫩’或者是同音词;有一些则会成为永恒,例如‘下载’、‘被字词’、‘裸字词’等,因为这些词是时代的真实写照,是社会现象,而又无法被其他词汇所代替。”
在说起公众人物和媒体的用词方面,王敏举例了最新发生的刘翔“我靠门”事件(刘翔在教师节当天的微博中写有“我靠”两字,引起网友和舆论反感)。“虽然刘翔把‘我靠’解释为情感宣泄而不是真正的骂人,但是在我看来,公众人物的说话需要做到得体和谐。”王敏说。
 
《上海商报》  日期:2010年9月16日   版次:29    作者:王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