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闻晨报》:他们对风险的预见性比较高

2010年10月25日

□2008年,上海理财展中,一位老人站在“养老和健康提前筹划”告示前。
CFP图片

星期日新闻晨报记者 顾筝

 

  ■采访对象:文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一位退休的老师入住了浦东的一家养老公寓,住了一个多月,对文军说:这儿真不错,住70平方米的房子,有专人服务,平时还常常组织活动。最让他感慨的是,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突然发病,幸好房中有呼救系统,值班的医生马上来处理了问题。
文军知道,这是一种社区养老的方式。他也知道,现在养老问题凸显,不仅仅是老人所面对的问题,而是影响到了一个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
 
星期日:现在五六十岁的人,都早已想到了自己的养老问题,为积聚自己的养老资金做准备。我们发现,像方程鹏一样,这个年龄段有一大批人喜欢储蓄,或是做股票投资,而由于通货膨胀以及股市风险,他们所做的理财可能并不能如他们所愿积聚资金,反而是有所损失。
 
文军:出现这样的情况,和我们现在投资渠道有限有关。临近退休的人,房子问题基本已解决,手里又有一些积蓄,这积攒的二三十万在现在的社会干不了什么大事:要改善住房,又买不起新房子。而家里的家用电器等也已备齐,不需要大笔花费。大家心里有预期,希望手里的闲钱能有增值的空间,也可为将来养老做准备。另外,外界的各种宣传也起了很大的鼓吹作用,如一些媒体或证券从业人员向中老年人大肆宣传投资股票的好处,许多人在缺乏专业知识,又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很容易进入股市这一领域。
 
星期日:五六十岁这批人的理财观念,是否也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
 
文军:社会学比较擅长做群体分析。这个年龄阶段的群体特征与其特殊的生命历程和社会环境有关,共同的成长历程和生活环境会使他们的行为出现一致性。出生在50年代,60年代初的这批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对风险的预见性比一般人高。因为他们经历过文革,社会动乱,所以他们在风险的评估上会趋于保守,对风险的估计往往会比较大;二,他们小时候的成长过程比较艰苦,所以对生活财富,以及幸福的渴望要远远超过现在的年轻人。
 
星期日:而且我发现他们这一代,总是在很大程度上为子女着想,在子女结婚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多年积蓄都提供出来,这对他们的养老其实也有一定的影响。
 
文军:是的,而这也和他们的生命历程有关。他们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磨难,也失去了很多机遇。如一出生的时候挨饿,上学的时候停课了,中学一毕业就下乡,上班没多久就下岗了。所以这一代人对其下一代人非常关注,宁愿自己苦,也要为下一代人做贡献,希望他们的生活能够比自己更好。

    《新闻晨报》  日期:2010年10月24日  版次:B02  作者:顾筝
    网页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0-10/24/content_437521.htm
    PDF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files/20101024/13143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