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民晚报》:高层次创新人才极其缺乏

2010年11月16日

创新人才的培养究竟需要怎样的氛围?还有哪些因素在制约着创新人才的涌现?昨天在沪举行的第九届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学会年会亚洲分会上,与会的中国专家在发言中,试图就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作出解答。
   
人才构成不合理
    
    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这次年会,也是上海首次承办的国际人才学领域的学术盛会,吸引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人才学专家出席。据会议透露的数据,目前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已经达到了4000多万,超过了英美等人才强国,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的人才构成不合理,高层次创新人才极其缺乏。在发达国家,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数的比例约为15%至20%,但我国仅为5.5%。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日本的8%、韩国和美国(不包括工程师)的15%。
   
    与会的国际人才学专家认为,创新人才的品格特征应定义为要具有好奇心、执著心、反叛性和兼容性。对此,我国的人才学专家则感叹说,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人才标准不统一、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完善、培养思路不清晰、服务体系跟不上、流动机制不灵活、人才安全受威胁等问题较为突出,堪称影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大量涌现的“八宗原罪”。
   
创新环境问题多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可能闭门造车,必须放到特定的专业工作环境中才能完成。因此,本届国际人力资源亚洲分会以“工作场所学习:致力于个体、组织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对孕育人才的环境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然而,与会者在对我国人才所处的工作和社会环境的探讨中,却不约而同地发现,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十分微弱,这意味着城市地域的差异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的影响,已经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了。一份对上海与北京两地“影响创新环境的基本因子”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的被调查者将“创新亟需的机制与体制保障”问题列为第一位,而被北京列为首位的问题则是“创新所需的个人心理环境——创新意志与创新激情”。此外,上海的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实验条件”的重要性高于“领导作风”,而在北京则恰恰相反。意外的是,两地都反映,“经济收入”的高低在创新环境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十分显著,甚至要远低于“社会舆论”、“文化传统”和“单位局部小环境”等因素。
    本报记者  王蔚
《新民晚报》  日期:2010年11月15日   版次:A06  作者:王蔚
    网页链接: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0-11/15/content_591129.htm
    PDF链接:http://xmwb.xinmin.cn/xmwb/page/1/2010-11/15/A06/20101115A06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