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近一段时间来,上幼儿园难的问题不仅让家长备感焦心和苦恼,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育值得深思,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陈群。
记者:连日来,国务院剑指幼儿“入学难”引发了各界的强烈关注,安徽省未来十年教改“草图”也随即出炉。其中在幼儿教育一项关键词中,明确强调了公办园在未来将唱主角。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目前,在公办园还无法一次性满足入园需求的情况下,民办园应该如何定位自己?
陈群:学前教育从法律的角度已经获得了基础教育的地位,我们经常称其为基础的基础。但现实方面却一直让人觉得这个基础的质量难以掌控。近几年来,学前教育机构呈现出公办园萎缩,民办园“挑大梁”的局面。这次出台的文件将公办园的比例提升到50%,一是对公办园质量的认可,二是对政府责任担当的明确。这一针对“入园难”的解决策略力求从办园的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政府的主动担当让老百姓鼓掌叫好,不过,从具体的操作层面看,还有不少要统筹协调的问题:问题一,关于师资的问题。扩充幼儿园,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最直接的需求是教师。每个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包括中专、大专、本科在内,一直是按照原有的比例在招生,今后即使再扩招,也只能在3-5年后才能起效,因而,这三年的专业队伍如何保障其“专业性”?如果开放招考,允许其他专业的有志者加入,后续的继续教育与资格认定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二,民办与公办的关系如何协调?是通过“民”转“公”还是两条线平行发展?抑或还有第三种形式?
我认为,政府之所以强调公办园,是政府的决心与投入政策的倾斜,民办园发挥的功效依然存在。在学前教育将要快速发展的时候,政府也要对民办园的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其中包括了全面系统的督导、系统的奖惩条例,这样对民办园的发展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办园的积极性。问题三,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素质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师资仍然较为缺乏,转行现象也大量存在。比照小学教师的待遇,幼儿园教师待遇就不能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了。
目前从国家整体发展来看,“小政府大社会”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组织与社区服务也都在完善与发展之中。将这些群体力量合理地“借用”到学前教育领域,将学前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如半日制、短时托管、家庭辅导等等,将是十分有效的。
记者: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的提法,以至于不少专家认为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只是时间问题,您是如何看待这个提法的?
陈群:说是时间的问题也对,时间永远都可以作为一个标杆来说明问题。但有一点,就是关于学前教育的功能的理解,无论于国于民,它就是基础的基础,国家需要人才,家庭需要孩子成才,基础打不好,后面都会错位。因而,时间不能决定学前教育什么时候该改变成义务教育,但宏观决策者是可以计划的,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水平对其起到了强大的制约作用。
记者:“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成为许多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的普遍信条。您认为在现在的中国,家长或者社会对于幼儿的早期教育存在哪些误区?原因有哪些?您对破解这些误区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外国有哪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陈群:这句话带有很强的竞争性,基于的前提是人生如同一场赛跑,但用赛跑岂能概括人生的全部。这句话是对家长责任的一种强调,但是,什么时候是起跑线?什么是“输”?这是家长要冷静思考的,对这个的理解偏差会导致教育行为的偏差。比方说,两个同龄人,一个长大了开着宝马办着工厂,另一个在田边赶着鸭子哼着民谣,你能说后者是输了吗?这就是一个成败的价值观问题。
追求成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价值追求。而现代社会又将成功的内涵现实化、具体化。这就使得过去的“功名”之荣耀变成了现在的不同阶段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就变成了衡量标准,用来判断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否。比如考试排第一名的就比第二名的要显得“成功”,会背10首唐诗的就要比会背3首唐诗的孩子要“成功”。这就会使一些家长的教育走样,出现幼儿园要学小学的东西,小学要学初中的东西,高中已经开始用大学课本了。这样的“成功”追求很糟糕。
起跑线被一再提前,正是因为这样,幼儿园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对于孩子来说,家长需要做的是真正了解自己孩子,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为孩子成长各个阶段的发展选择合适的目标,千万不能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这样很容易造成亲子焦虑,破坏亲子感情,到那个时候,家也就不再温馨。其实,孩子对家庭的需求就是家长无条件的接纳所带给他的温暖、安全的感觉。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家长不能代替他生活,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应该引导,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变化,恰如其分与合适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好的幼儿教育自然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那么您认为什么样的幼儿教师才算是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什么样的幼儿教师才能称得上“智慧型”?
陈群:关于“优秀幼儿园教师”,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可以用几个“一流”来表达:一流的专业技能、一流的责任心、一流的研究意识、一流的上进心。
关于“智慧型”教师的思考,是基于教师成长阶段提出的,应该是最高境界了。智慧型教师就其自身发展来说,已经自觉地达到了马斯洛需要层级的高级阶段,即已经具有了一种自我实现之感。而对于所从事的幼教工作,更多的是一种事业感而非职业感。从其具体的行为来看,有几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能够和孩子一起生活,不再是去“管”孩子,而是十分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一起探索,一起分享;二是不再将孩子看成是整齐划一的群体分子,而是一个个有个性、有思想的鲜活个体,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并体悟到他们的情绪;三是教育教学不单单认为是对孩子提供的一种经验积累,更注重活动背后的探究动机的激励和呵护,因为这是创新人才的动力之源;四是能够在孩子的生活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不遗余力地带着孩子挖掘与拓展下去。五是具有较高的资源整合与合作能力,能够利用家庭、社会等多方的资源,并将其整合到教育活动中。 王兵
《江淮晨报》 日期:2010年12月8日 版次:B02 作者:王兵
链接:http://epaper.hf365.com/jhcb/html/2010-12/08/content_3554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