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当代,在教育、学习和科研、学术领域,一直比较忽视实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而不能使创新具备坚实的基础。
这里的实证,是指实践的证明、实际的证据以及相关的调查和考察等活动。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的讲学中,就对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喜欢“坐而论道”的习性表示不满,他主张知识分子应有实践精神,具体的实践方式是,每天前进一寸,不躁不馁。他强调的务实精神正是创新的基础与起点。在我国,直到现在,许多“坐而论道”的、空对空的议论还变着花样在发表。正如哲学家李泽厚批评的那样:一些空对空的文化议论成了普遍格式,古今中外地大谈文化,有的在半版报纸篇幅内就概括出中西文化的几大“特征”,有的以数万字便判定了中西文化传统的优劣,这样的东西,能有多少创新的价值?
李泽厚由此提议,与其这样议论,不如搞一些“专题的、微观的、实证的研究”;研究的题目越小越佳,材料越多越妙。例如有关中外古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对饮食、起居、服饰、房屋、交通、婚姻、家庭、娼妓、侠客、流氓、文人、礼仪、风俗、迷信、僧侣等等作细微的研究,或描述或记叙或分析或论说,那会多一点实在性和创见性。
但接触过中国中小学生、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所写文字的人,都会发现,他们擅长散文化、感悟性、内省式的抒情与描绘,而对实证的,调查、考察的记录、说明和阐释很生疏。这是很可担心的。
在美国、日本等国,从小学生开始就培养实证研究能力。据一位旅美中国学者介绍,美国一个学校七年级的一次“科学研究展览会”上,展示了100多个研究报告,题目有《老鼠有决策能力吗?》、《音乐(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摇滚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色彩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食物的色彩与消费者的心理》、《猫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等等。而一位旅日华人介绍,在那里,撰写观察采访日记与“自由研究”从小学就开始了。如对超市的观察采访,小学二年级学生自己写好提纲:1.观察内容:超市里有什么;超市外面有什么;店员的服装;客流量。2.提问内容:今天超市的促销商品是什么?今天到现在为止接待的客人人数是多少?今天卖得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学校对此所提的要求是:“以‘为什么’为目标,自主探索,相互认可,相互提高。”在这样的训练中,创新意识与能力可望顺其自然地逐步产生。而我国学生极少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写过此类报告。虽然前几年上海等地也开展过类似教学,但大部分不了了之。
创新,往往产生于“愚拙而顽强的苦役似的钻研”之中。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
作者:朱希祥(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
《文汇报》 日期:2011年2月22日 版次:02 作者:朱希祥
PDF版链接:http://pdf.news365.com.cn/whpdf/20110222/WH1102220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