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串鞭炮,点燃了新春祝福,也带来不少安全隐患。兔年春节假期,因燃放鞭炮造成的火灾和人员伤亡让人扼腕。爆竹声声中,如何避免“喜庆烦恼”?
“喜庆烦恼”
除夕开始,民众纷纷燃放烟花爆竹,城市沉浸在“轰隆隆”“雾蒙蒙”氛围中,甚至带来不少安全隐患。有人在网上直陈燃放鞭炮“三宗罪”:噪音、引火、垃圾污染。
“春年期间,晚上睡不好觉,外面爆竹声没消停过,吵死了。”家住上海浦东的李栋对记者说,“破五”晚上,鞭炮声此起彼伏,一家比一家响,与除夕夜的爆竹燃放不相上下,“肯定惊扰了许多人的睡梦!”
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火灾的例子不少。来自公安部消防局的数据显示,2月2日零时到2月3日上午8时,全国发生火灾5945起,直接财产损失1300多万元。燃放烟花爆竹不当是导致火灾发生的主要因素。
据了解,仅除夕夜,上海就出动了3万余名市容环卫职工坚守岗位,清除烟花爆竹垃圾1000余吨。
环卫工人刘习之告诉记者,春节这些天,居民燃放烟花爆竹的量非常大,“尤其是初五,家家户户放鞭炮,从早到晚没停过,垃圾我们扫了一车又一车。”
贺岁利弊
一面是燃放鞭炮带来的种种不利,一面是割舍不下的“爆竹贺岁”情结,不少网友在指责鞭炮弊病之余,也不赞成春节“静悄悄地过”。
腾讯网网友SAGA留言说:“尽管我很反感在春节期间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但没有烟花爆竹,感觉少了点什么,丢了点什么。”
上海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说,燃放鞭炮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放鞭炮代表着辞旧迎新和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为喜庆的日子烘托热闹氛围。对过年而言,爆竹燃放的声音、火光乃至硝烟,都是“年味”的一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告诉记者,迎财神的鞭炮具有深刻寓意,可说是一次克服经济危机的民俗总动员,是一场鼓舞信心,洋溢激情的“中国式狂欢”。
仲富兰认为,尽管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噪音、空气污染及安全隐患,但不能因噎废食,简单地一禁了之,须采取相应措施保留传统习俗丰富文化的韵味,兼顾环保与安全。
低碳”概念
专家认为,要想真正避免燃放鞭炮带来的“喜庆烦恼”,确保城市环境和公共安全,须引入“低碳”概念,加强燃放烟花爆竹的规范管理,提高城市的安全设防能力。
“国内好几个大城市在禁放烟火之后又开禁,说明禁是禁不住的,出路只能是疏之以导,加强城市安全设防能力。”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树英说,应制定从实际出发的管理制度,通过限定时间、限定地段来有序组织燃放。
仲富兰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我们小区是组织居民在固定时间进行集中燃放,选择远离房屋和车辆的开阔地点,燃放结束后,很快组织清扫垃圾,效果不错。”
上海市人大代表裴蓁则呼吁,借鉴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的先进经验,不要沉迷于传统的燃放烟花爆竹,建言采用电子烟花爆竹替代传统的烟花爆竹。“电子鞭炮,同样可以营造火光、声响。上世纪80年代港澳台、新加坡华人就以通电方式,设计逼真闪光和声响,替代真实的烟花爆竹燃放。这种方法非常有效,还能将传统和低碳时尚兼顾。”
朱树英建议,应提高城市的公安、消防等各方面监管能力,使燃放烟花爆竹有序进行、文明燃放。另一方面,对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问题,不能只盯住燃放环节,还应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加强对烟花爆竹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规范和监督。
新华网 2月9日
网址链接 http://www.s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1-02/10/content_22029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