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日语的你们伤不起啊!”“最伤不起的是做公关的女子!”近日,微博、豆瓣等网络平台上掀起了一股“伤不起”风潮,许多在校学生,年轻白领都用类似以上的标题发帖,诉说自己的专业或工作中,外人难以知晓和理解的辛酸。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脆弱到“伤不起”,而是在用一种独特的“咆哮体”发泄心中的不满。
咆哮体最早起源于豆瓣网,灵感来自于有“咆哮帝”之称的马景涛。最早只是将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全部改为感叹号,后来逐 渐出现在句末加上“有木有”(网络用语:意为有没有)的反问句式。此次“咆哮体”风潮于人人网上一篇名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的帖子,作者称,两年前选修了法语,从此“就踏上了不归路”。“76不念七十六啊!念六十加十六啊!”,“所有名词都分男女啊!胡子是女的啊!头发是男的啊!”法语的语言习惯和汉语相差太多,导致他“原先以为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语言”的幻想彻底破裂。
据悉,“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马上被疯狂转载,网友们还结合亲身经历,发出一声声属于自己的“咆哮”,甚至旁人羡慕的职业白领也大叹苦经:英语口译行业看似“日进斗金”,但“氨基酸葡萄糖新陈代谢化纤工业的单词都要认识”,公关女看似“妆容精巧气质高雅”,其实是“面黄肌瘦不修边幅”,“每天下午6点以后工作才刚刚开始”。别看他有着前途似锦的专业或是光鲜亮丽的工作的人,实际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早已被“伤得不轻”。
【心理专家】
“咆哮”是种宣泄
“咆哮体表面看起来很不理智,其实包含了年轻人一种合理的诉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专家刘新民教授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学习压力比起以前都要大很多,经常会碰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现在并没有一个给年轻人宣泄负面情绪的口子,在微博上咆哮,正好符合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刘教授说,对于这种合理的情感宣泄,大家应该给予包容,而“咆哮体”的作者们也要注意,不要将事情讲得过于极端,“他们激动完了,自然就会将问题娓娓道来。”
《青年报》 日期:2011年3月11日 作者:陈臻
网页链接:http://youthdaily.why.com.cn/epublish/node4/node35848/node35852/userobject7ai259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