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统年俗,上海人过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新对联,祝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庭和睦、身体健康。
对联,在上海俗称“门对”“对子”等,一般以红色纸底、黑色字体呈现。红色纸底表示红红火火,黑色字体是通常带有好意头的字词,寓意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那时,一般人家都不到市场上去买对联,有点文化的自己写,没有文化的则请人来写。我自读书起,父亲就要求我练毛笔字,恐怕就是想写对联不求人吧。
1967年底,我即将去参军,到大西北为祖国站岗放哨。那一年,家里买来红纸、写下对子,现在还记得内容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里弄里过年时,看到红红火火的春联,还能从中欣赏书法的美感以及行楷隶草各种字体。有初学者的稚嫩,也有多年造诣的老成;有词句内容的浅显,也有典故的深奥……
春联的张贴也颇有讲究。先要选择适合自家的内容,考虑街门、屋门的空间大小。一般来说,老年人的居室应选福禄寿喜之类的祝福联,年轻人的家居可选图志、创业或夫妻恩爱的贺联,经商的店铺可选择创业或发财致富等方面的吉庆对联。
按照传统张贴对联的方法,有“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的口诀,即对联的出句应贴在右手边、对句应贴在左手边。这是因为古代是从右向左读的。
对联的文化底蕴也很深厚。一般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它最初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史书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五代。《宋史》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有正式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不过,当时的桃符已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又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正式改称春联。有种说法是,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据说,朱元璋不仅微服出行,兴致勃勃地鉴赏春联,还曾亲自题写春联。
到了清代,对联和楹联创作蔚为大观,不仅可题咏山川名胜、歌颂风物岁时,还可写为格言抒发议论,或用于交际赠答酬应,状景、达情、咏物、抒情、励志等不一而足,深得文人墨客青睐和全国民众喜爱。
在对联和楹联的笔墨间,传递出真诚的文化理念和艺术情愫,显示出对艺术境界和精神力量的追求,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日前,上海有关方面组织和举办“妙语辞银鼠,佳联话金牛”的比赛,以新春祝福、欢乐、祥和为主基调,反映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其中,庆祝建党百年、牛年奋进以及全民抗疫等主题尤为受到众人关注。
这个活动在带来喜庆的同时,也促使人们读书学习、增长知识,增添浓浓的中华民族意识。
可以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只要有对联的创作、书写与传承,我们就可以叩问过去、聆听现在、期许未来。
阅读原文
作者丨仲富兰(作者为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