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民晚报》:有了兴趣,数学可以很好玩

2011年03月21日

  3月是奥数“考试月”,不少家长带着小学生在多场奥数竞赛间“赶场”。虽然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在校外参加名为“数学思维训练”的补习班,但记者调查发现,数学却是不少学生认为最枯燥的学科之一。

  昨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何积丰教授应邀参加延安初级中学第一届“数学周”活动,并给初中生作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数学讲座。他说:“数学并不枯燥,要学好首先要提高学习兴趣。”

  家长学会“等一等”

  “就算不为升学考虑,去读一下能提高数学成绩也好。”沈女士的女儿今年四年级,在妈妈的安排下早早加入到择校“考证大军”中。沪上除了传统的“四大杯”奥数比赛,各类培训机构、甚至出版社等也纷纷推出了各种奥数竞赛。延安初级中学教导主任、数学教师王烨说,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不爱学,一个是因为升学“功利化”,另一个就是因为家长“太心急”。“各式各样的奥数竞赛太多,良莠不齐。有学生赶考忙,当然会出现厌烦心理。”

  她说,中学数学知识对大部分人而言并不难,学好数学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学习方法和态度的问题。“但现在的家长普遍存在三大通病——等不及、爱比较和只看做题量。每个学生在学数学过程中都会出现瓶颈期。这时候,家长不是耐心等一等,而是只顾责备他‘数学总是考不好’,然后,立马给他报奥数、上辅导。‘量’上去了,效果其实不一定好,反而降低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其实很有用

  昨天,何积丰给中学生讲了几个“数学把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的故事。他说,别觉得数学“无用”,其实,“中学阶段学到的数学概念,广泛运用在生活中。”他说,数学可以很有意思,但由于教材表达、教师上课方式不有趣,以及功利化的考证,使得孩子们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孩子只是机械地学习或做题,没有一点时间去做自己爱玩的事。”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延安初级中学推出了第一届“数学周”活动,用“算24点”、“开孔明锁”等生动活泼的游戏,把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对图形的感觉以及逻辑思维等。

  社会不妨“宽容点”

  何积丰认为,学好任何一门学科的关键都是“兴趣”,让学科教师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粉丝”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现在,有魅力的教师太少,需要培养。”他说,“奥数”本身没有错,社会不妨给教育一点空间,更宽容点。“就像家长要留一点空间给孩子,培养他‘自己寻找问题的兴趣’那样,社会应该留给学生、老师以及家长一点空间,让他们放手去做,而不是过多指责,打压积极性。”    本报记者 马丹

    《新民晚报》    日期:2011年3月19日    版次:A06    作者:马丹
    链接: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1-03/19/content_661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