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8.8级地震,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针对太平洋沿岸大部分地区发布了海啸预警。地震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海啸“涟漪”会否波及中国?近日地震频发,地球地质活动是否正常?记者紧急连线多方权威专家。
对日影响几何?
关于强震将对日本带来怎样的影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日本研究中心主任郭定平认为,现在还不好说,有待进一步观察,要等具体损失、破坏情况统计结果出来后才能评估。不过,他也指出,日本是个多震国家,国民的抗震减灾意识较强,逃生训练也比较充分,救灾的法制保证、组织机制、设备物资等软硬件都比较好。因此,尽管此次地震强度很大,但造成的损失可能不会太大。
海啸波有多强?
华东师大地理学家范安康认为,尽管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冲击波呈辐射状,但至我国海域时,基本已是“强弩之末”,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日本岛与台湾岛之间的一道岛屿屏障使海啸受阻。在地理上,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向东北亚板块的俯冲地带,随之形成了一系列岛弧、海沟。这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岛链,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地震波、海啸波向西的传播,因此不会对我国东部沿海造成大的影响。
此外,此次日本地震震级特大,但震源深度20公里,属于中等深度,比近日新西兰的浅源地震深了一倍,因此对地表、海面影响不是最强,导致的海啸强度不能与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相提并论。
日本地震引发海啸的消息传来,不少市民担忧地铁进水怎么办?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副主任束昱教授表示,上海作为沿海城市,历来将防汛作为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一环,且不说海啸是否真能波及上海,即使来了,也有四道“闸门”护卫地铁安全。第一道是防汛墙。上世纪30年代上海防汛墙高约5米,数年来,防汛墙逐步增高,目前已高出黄海标高7米,能抵御千年一遇的大潮。此外,进入每个地铁入口,都需先登几步台阶,这高出地面约1米的“门槛”,就是专门用来防水的第二道“闸门”。再往下,进入地铁地下空间,还有一道约1米高的防汛闸板,平时收拢,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立刻弹出闭合。若这三道闸门还挡不住水,当积水达到一定高度时,排水泵会马上自动启动。
2012真的会来?
上海地震局分析预测中心主任马钦忠表示,日本地震与此前我国云南盈江地震虽然时间相近,但形成原因并无关联。前者源于欧亚大陆板块俯冲所致,后者源于印度洋板块北推。
不少市民担忧:近期地球好像调到了“震动档”,是否“世界末日”要来了?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李杰教授给出否定答案。他表示,如果用宏观的眼光看人类历史上的地震记录,可以发现,近几年并非地震发生特别频繁的“异常时间段”。人们之所以会有“地震日益频密”的感受,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随着人类迁移扩张,地球上更多地区成为有人居住区。而近期几次地震恰巧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域。其二,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天下事”成了“身边事”,全球各地的地震消息汇聚起来,确实可能产生“地震日益频繁”的错觉。
专家指出,地震源于板块挤压,属于正常的地层活动,不可避免。与其盲目恐慌,不如未雨绸缪,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增强城市的综合防灾规划,普及全民的防灾避险意识。
《解放日报》 日期:2011年3月12日 版次:07 作者:彭德倩 徐瑞哲 孙刚
网页版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1-03/12/content_528963.htm
PDF版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files/20110312/15945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