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民晚报》黄祥辉:研读《申报》的苦与乐

2011年03月16日

   我是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上世纪60年代就钟爱集邮。“文革”后,我开始参与集邮活动,并对新中国邮票进行研究,撰写了《新中国邮票的收藏和研究》《新中国邮票鉴赏》(与人合写)等几本书。后来尝试在学校里开设集邮课,并编写出版了教材,受到学生的欢迎。本世纪初退休后,一直在为教育部、上海教委编写中学教材。2006年,大部分任务已经完成,我想做点有意义的事,听朋友说老《申报》上有不少有关邮政和集邮的史料,就打算去看一看,不想此后就与《申报》结下不解之缘。

  我校有像《新民晚报》大小的《申报》影印本,700-1000页装成一册,足足有400册。学校图书馆离家很近,我每天进去翻阅很方便,这样一看就是好几个月。最初觉得有些枯燥,但慢慢发现《申报》上刊登的有些史料与过去出版的邮史著作有出入,引起我的兴趣,如民信局也送公文;光复纪念邮票和共和纪念邮票发行前,《申报》曾作过预告和介绍销售办法,但有的著作却错用其他报纸的报影……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我看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如中国第一次用飞机运邮件,是发生在1920年福州至上海的航线上,又如日本侵略者禁止绘有包含东三省中国地图的《美国开国百五十周年纪念》邮票在上海发行,而上海集邮者冒险暗中收集……这些未曾见过的史料深深地吸引着我,经常在阅览室打铃关门时,还舍不得放下《申报》。一年365天,除春节3天假期外,我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记得正月初四至初七,整个阅览室只有我一个读者。

  我一边阅读一边整理堆积成一米多高的复印资料,整理出约120万字的原始资料在《虹口集邮》上连载,与集邮者共享;同时又整理并撰写了八十多篇研究文章,以“申报旧闻解读”在《上海集邮》杂志上连载了三年多,还将要连载三年。2008年在我校召开的第一届《申报》邮史研究会上,全国集邮联副会长李曙光少将,称赞我挖掘出了“含金量很高的邮政史大金矿”。这更激励着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申报》中的邮史资料。

  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曾对我说,能将《申报》读完的,整个学校就我一个人。确实,这四年多阅读的艰辛在常人看来是难以忍受的,但我却甘之如饴。尤其是当我看到邮友们利用我发表的史料进行学术研究取得成果时,每当我知道青年朋友们喜爱看我写的研究文章时,我的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愉悦。每个月等待新的申报旧闻解读文章在《上海集邮》杂志上发表,已成为我的一桩心事,当我拿到寄来的杂志时,这天便是这个月最快乐的一天,我会在办公桌上摊开杂志,静静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明起刊登一组《我种过的树》,敬请留意。

    《新民晚报》    日期:2011年3月14日    版次:B05    作者:黄祥辉

    网页版链接: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1-03/14/content_657566.htm

    PDF版链接:http://xmwb.xinmin.cn/xmwb/page/1/2011-03/14/B06/20110314B06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