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洗澡得催上几十遍;原本一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非得拖上三四小时……不少年轻的父母无奈地抱怨,孩子升入小学高年级,却变得越来越拖拉。华师大少年儿童心理咨询专家陈默说,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学习压力,很有可能是孩子“拖延症”的“病根”,他利用拖拉来逃避更多作业。“父母需要调整学习管理方式。”
孩子态度很好但“屡教不改”
谭女士的女儿就读浦东新区一所小学。最近,她烦心不已:女儿马上就要面临升学了,但做作业的速度却越来越拖拉。“上周末,就几道数学题,她都能给我磨上2个多小时。原本和她约定好晚上9时上床睡觉,等到全部洗漱完毕,又是11时。”她无奈地说,好说歹说、“蜜糖和大棒”政策都用过了,女儿答应的好好的,但总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照旧我行我素。
像谭女士这样发愁的妈妈不在少数。汪先生的女儿酷爱读书,她总在做作业的时候偷偷加塞一本课外书,边做边看。“好几次,我一进房间,都被我发现她把课外书塞进书桌里。边看书边做作业,速度怎么可能快得起来?”
“拖拉”是孩子在逃避做作业
作为一名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陈默说,来她这里“投诉”孩子“拖拉病”的家长很多。“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孩子学习技能上有障碍,比如,阅读、书写有障碍,不仅学习速度很慢,而且准确率也很差。但这类孩子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如果遇上,家长一定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做训练。”
陈默说,大多数拖拉的孩子都是由于父母学习管理方式不当造成的,过度重视作业。比如,现在孩子一进小学,许多妈妈就会陪读。“陪读,就像一只大老虎在管小兔子。母亲就像监工,孩子每道题都要干预,让孩子学习时处在紧张情绪。作业拖拉,其实就是一种逃避,潜意识里不想做这个事情。”陈默说,尤其到了三年级之后,知识会有个爬坡,数学难度上去了,语文也开始要求写作文。“但很多家长慢不下来,容不得孩子适度慢一点。结果,孩子作业拖拉之后,父母又会唉声叹气,有的甚至会在孩子面前抱怨学校布置的作业太多。一方面催促,一方面抱怨,给孩子制造了一种两端的感觉,令其思维变得非常混乱。”
“言而无信”加剧“消极怠工”
虹口区第六中心小学校长郑琰说,对于小学生而言,被题目难倒而拉长做作业“战线”的情况很少。“电视机、电脑、游戏机,能让孩子分心的事太多。而父母的额外‘加餐’也是孩子拖拉的重要原因。”郑琰说,现在的孩子其实很聪明,很会观察,会从父母的管理中,想出应付的方式。有时候,孩子拖拉正是抱着“学校作业做完后,爸爸妈妈还要布置家庭作业,不如把做作业的时间拉长点”的心态。
她建议,首先,家长要从自身查问题,不要对孩子提过高要求,家庭中也应该营造一种相对安定的环境,而不是父母一直开着电视,或玩电脑游戏;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改掉拖拉的毛病,一定要告诉孩子“做完之后,可以做什么”,比如,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然后,就可以玩电脑或看课外书。“家长也要做到‘言而有信’,给孩子自由、休闲的时间。有许多时候,家长都会觉得做完作业,不妨多做点练习,看些家长认为有益的书,或练习钢琴等才艺。几次‘失信’之后,孩子就会形成‘父母只是口头上答应’的感觉,以消极怠工的方式来对付家长,越拖越厉害。”
《新民晚报》 日期:2011年3月14日 版次:A22 作者:马丹
网页版链接: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1-03/14/content_657591.htm
PDF版链接:http://xmwb.xinmin.cn/xmwb/page/1/2011-03/14/A22/20110314A22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