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劳动报》:上海纽约大学昨日奠基 将面向全球招生

2011年03月29日

2011年3月28日下午4点,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一栋高楼破土动工。这幢将挂上“上海纽约大学”铭牌的建筑,承载了上海与纽约两座城市创新合作的梦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力争“bestintheworld”。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副市长沈晓明,市政协副主席、浦东新区区长姜樑等领导,与上海纽约大学的合作方、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以及纽约大学的师生代表一起,为新校奠基培土。
 “这是一次水到渠成的合作”
作为创新高校自主办学模式的“破冰”尝试,上海纽约大学被寄予厚望,人们希望这所“混血大学”能对内地高校起到“鲶鱼效应”,为现代大学摸索出一条改革路径。
从2008年起,纽约大学就开始与华东师范大学商谈筹建上海纽约大学一事。2009年,筹建工作正式展开。2010年,《上海纽约大学的框架性合作办学备忘录》签订。“这是一次水到渠成的合作,就像谈恋爱一样,彼此都对上了眼。”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风趣地把这次合作比喻成“热恋”,不是看中对方的门第而是是有了感情基础后才“领证结婚”。
学生可在全球不同教学点“游学”
纽约大学建在曼哈顿、上海纽约大学“落户”陆家嘴。这样的“布局”并非巧合,相反可以说是“蓄谋已久”。有着180年历史的纽约大学是美国最大的一所私立大学,学校没有围墙,目前大约14个院系,就如群星一般自在地分布在纽约曼哈顿中心的华盛顿广场周围,和这个著名的国际商业金融城市融为一体。
如此融入城市、没有界限的“气质”让人印象深刻。于是,上海纽约大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选址。不在占地面积更广的大学城新建,而是选在陆家嘴金融区内造“垂直校园”: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师生交流的公共区域将被安置在一座大楼内。
不过,这所学校校址选择上显现出的“与众不同”气质,并不代表着学生只能“蜗居”在这一栋大楼里。纽约大学校长约翰·塞克斯顿不仅希望把这种“零距离文化”带到上海,在他对于整个纽约大学的版图构想中,上海纽约大学将作为全球网络教学的重要分支,与纽约大学在纽约、阿布扎比等地所建的网络大学形成联动,本科期间,学生有1至3个学期赴美国纽约大学、阿布扎比纽约大学等国外高校学习的机会。
将会采取一些特殊的考核标准选拔学生
“从来不担心会招不到优秀生源。”对于上海纽约大学的未来前景,两位校长都胸有成竹。负责海外招生的塞克斯顿,打算按照美国所有名校惯例,把超计划发放录取通知书的“额度”定在40%,俞立中则强调,招生条件比一般大学要高,“考虑到上海纽约大学在中国高考体系下招生,一部分学生必须参加国内高考,达到一本线以上的录取条件。此外,还会采取一些特殊的考核标准来选拔学生,具体改革方案最后还要获得教育部批准。”
按计划,上海纽约大学首先将于2012年起开设高端金融人才培训项目,同时在若干专业开展研究生的双学位联合培养工作。2013年9月,上海纽约大学将启动招收本科生,第一批为几百人,首先开设金融、国际商业、经济学、数学、艺术史等8个专业,这些专业是美国
纽约大学的强项,也是在全美教育水平名列前茅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将参照纽约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方案制定,采用高师生比、小班化教学、注重科研体验和开放式探索、采用思辨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毕业后可获得上海纽约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的双证书。
未来,上海纽约大学的发展规模是拥有30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其中大半的学生将来自中国本土,海外的就全按纽约大学的那套游戏规则招生。
全球范围内招聘优秀教师
在两位校长看来,不仅生源不是问题,优秀老师更不是问题。上海纽约大学将尝试把创新人才培养置于国际大平台,将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优秀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部分教师也将参与其中。而全球挖人的工作全交给纽约大学一手操办。从1992年到2002年这十年间,塞克斯顿从哈佛、耶鲁、斯坦福、芝加哥大学的法学院“挖”来了30多名已经得到终身制待遇的教授,使纽约大学法学院的师资阵容焕然一新,排名连年向上猛蹿。
塞克斯顿说:“当许多美国孩子拿着铲子在后院挖洞的时候,他们往往回答父母是在挖通往中国的洞。上海纽约大学现在就是在铺设这条道路,将两个国家联系在一起。”知名教授们也受到了“中国”这片热土的吸引,主动要求到上海纽约大学任教。上海纽约大学将把美国纽约大学的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引入上海,与中国教授一起开展紧密的科研与教育项目合作。
“中国元素”将适当予以考虑
其实,在上海纽约大学进入我们视线前,另一所本土“草根大学”已经“走红”。同样担负“改革”使命,南方科技大学先于上海纽约大学展开招生工作。然而,开学第一天媒体披露的南科大“采用全英文教学”却引来诟病———中国大学为什么非要采用“全英文教学”?
教育界业内人士直言,无论答案是“与国际接轨”,抑或创办“国际一流大学”等,都与大学本身的办学目标息息相关。我们究竟是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这个问题同样是上海纽约大学所面临的,面向全球招生,中国学生的比例占到一半,可中文却不是授课语言的“首选”,相反被“英语抢去了风头”。
对此,俞立中解释说,上海纽约大学所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竞争、学习和工作,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有跨文化的理解、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为此,上海纽约大学展开全球招聘,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的教师将占到三分之一以上甚至更多。 “但上海纽约大学将由中国人担任校长,由华东师大举荐,教务长则由纽约大学方面推选,最终由理事会拍板决定。”虽然并没有过多提及“中国元素”的表现形式,不过,他表示,将在课程体系、学科建设、培养模式中会适当给予考虑。
    《劳动报》   日期:2011年3月29日   版次:04   作者:张贤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