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天天新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复社30周年大事记

2011年04月29日

                         

                    

                

                

                 

 

1957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当时全国仅有两家大学出版社。
1959年,国家出版业调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停办。但就在初创时短短的两年中,它出版了82种教学用书和学术著作,创刊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语文教学》、《物理教学》等6种学术教学期刊,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80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复社。出版社名为恢复,实为新办。没钱、没房、没人、也没经验,一切从零开始。
1981年,《大学语文》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成了恢复高考以后影响最大、生命力最持久的教材。至今它已修订了九版,发行了3000多万册。
80年代,出版社发行了一批学术专著、教材和科普读物。当时出版社领导提出,一家大学出版社的办社方针应当体现该所大学的办学方针,力争多出好书,多出精品,多出能够传之久远的作品。
80年代,尽管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华东师大出版社却开始自办发行,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了市场。短期内,华东师大出版社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0个经销点。这个发行方式日后被很多高校出版社的仿效,打破了图书发行由新华书店一家垄断的局面。
1983年,《英语听力入门》初版,后来又出了升级版。到今天为止畅销了27年,每年都要重印。这套书获得了“国家教委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首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出版物一等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等。作为文革以后第一套英语听力教材,《英语听力入门》在读者中反响热烈,它不仅创立了一个图书品牌,而且推动了我国英语专业的发展。
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平房搬进了新楼。当初,这座大楼被命名为“古籍排印中心”(现华师大网络教育学院)。1988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楼拔地而起。
1992年,拥有员工80名,年出新书130种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突破了销售码洋千万元的大关。这一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动了全国性的改革浪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体制上大胆探索,向华东师范大学签订了承包合同。
1992年8月下旬,华东师大出版社召集干部和全体编辑开了一次讨论会,主题是如何打破大锅饭,建立编辑的激励机制。这次会议被称为“东山会议”。“东山会议”使华东师大出版社建立了业绩和分配挂钩的提成机制,提高了编辑的积极性。方案实行一年后,1993年利润比上年增长61%。骨干编辑通过这一机制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出版社发展的中坚。
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实施品牌战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给您一个智慧的人生”,这句口号首次刊登在《文汇报》上。
1998年,在西安图书订货会上,出版社在一只带轮子的牛津包上印上“给您一个智慧的人生”,这句口号满场流动,吸引了全场人的注意。
90年代中后期,《一课一练》教辅书到1997年已经日渐萎缩。但经过调整,《一课一练》覆盖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所有科目,而且受到了教师、家长、学生的极大欢迎,上海的中小学生书包中几乎都有一本《一课一练》。这是以市场为导向,编辑、营销密切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种图书之一。2009年还被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
1998年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逐渐向市场倾斜。对发行的倾斜,引发了发行部、市场部的一系列改革,如今,这支专业发行队伍是开拓市场的主力。
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向内容策划转型。8月,“大连会议”提出改革,成立策划部,策划、规划产品线,按照不同的领域来细分市场,适应市场。“大连会议”后,成立了大中专教材、教辅、外语、社科策划部等,后来又成立了基础教育教材策划中心,这些策划部成为2007年改制后建立分社的雏形。此后,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了一批按照市场需求规划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书籍,标志着华东师大出版社完成了一次重大的改革。这次改革从变化观念到变化流程都加强了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进入21世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将自身的发展之路逐步明确为“以教育为本,走大教育之路”的出版定位。“大教育”的视野覆盖了教材、教辅,最终以教育学、心理学著作的出版确定了它的高端品位。这一时期,出版了《当代心理学名著译丛》等心理学书籍,引入了一批欧美最有影响的心理学专著,对改变我国心理学参考书陈旧的状况,意义重大。
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发展迅猛,直接促进出版社腾飞。国家实行教材出版方案改革,垄断性的中小学教材出版体制解体。代之而起的是招标出版的新方式,华东师大出版社果断地抓住机遇,斥巨资积极应标,中学数学、科学、历史、体育与健康等科目成功中标,教材出版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重要支柱。
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介入教师教育领域,经过两三年的快速发展,以中小学教师为直接阅读群体的“大夏书系”深入人心,在同类书籍中稳居市场占有率首位。
2001—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筹划未来。在人文社科领域出版了一大批高端学术著作,特别是传统文化和西方前沿学术著作。如“徐复观系列”、“朱子研究系列”、“周易研究系列”、《法国文化史》《尼采注疏集》等;在数字出版浪潮到来之前,出版社已将一课一练网站上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之前,出版社又新成立了学前教育分社。
1998—2007
年是一段超常规的发展阶段:
——1998年,图书销售回款码洋翻番,突破7000万;
——1999年,图书销售回款码洋首次超过1亿;
——从2002年起,每年图书销售回款码洋增长1亿;
——2006年,图书销售回款码洋5.5亿;
——2007年,图书销售回款码洋突破6个亿!
2007年,华东师大出版社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当年全国出版机构、文化单位改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内首批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率先完成改制,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单位。出版社在人事制度、组织架构、分配体系、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率先在业内实行总监制,将原有的分社整合成教辅分社、基教分社、高教分社、北京分社等。
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改革卓有成效,出版社获得“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朱杰人社长获得“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称号。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提出“企业化、集团化、数字化、资本化、国际化”的十年发展规划,出版社全员积极投身第三次创业浪潮。
2010年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获得“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朱杰人社长)、图书奖(《中国教育史研究》)、图书奖提名奖(《中古汉字流变》、《儿童心理学手册》),获奖总数名列全国出版社第二位,上海出版行业第一位。
《天天新报》   日期:2011年4月28日   版次:A09   
链接:http://www.xwwb.com/paper/html/2011-04/28/content_106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