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本报参与承办的第四届上海市语文大讲堂在华东师大举行,来自19个区县的19名选手,角逐出10名“语文教学之星”。由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文自修》杂志社和本报共同承办、市教委教研室指导的这项活动,吸引了全市众多语文老师。当天活动的一大亮点是,参赛教师必须在指定的2分钟时间内,对一些当下语文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发表看法,不少教师现场不“秀”才艺“秀”思想,吸引了在场的专家教师。
参赛教师热议“PISA测试”
比赛现场将参赛教师分为四组,分别陈述语文教育问题的视频短片,试题中的 “从PISA测试看中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引发了不小热议。
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们在PISA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足以说明上海的课改卓有成效;一些教师则认为PISA只是一个全球教育研究项目,测试结果并不具备可比性,取得第一并不能说明上海的教育水平就一定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另还有一些教师选择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认为应当客观、理智、全面地看待测试结果,以便改进工作。
按照比赛规则,参赛教师必须在指定的2分钟时间内,对一些当下语文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发表看法。但是,多位教师还是在这道规则前卡了壳,虽有响铃,不少教师还是没能控制好时间,只能强行“刹住话尾”,影响了演讲效果。
设60多个考察点引争议
比赛当中,一个关于专业听评课的视频引发参赛选手与在场观众的热议。近年来,听评课走向专业化已成趋势,主要从经验型的听评课转变为基于证据的分析。有专家认为,可以通过听评课来考察教师对60多个能力知识点的考查。
来自民办新北郊初级中学的沙蓓倩老师提议,把一种描述性的评分量表用到对执教老师的评价上,具体分为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结果、细节五大版块,沙老师认为它比普通评价表更细致也更精确。也有老师提出异议,认为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很难将数十个知识点和课堂内容联系起来,操作性不够强。
赛事评委、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步跟海对此点评,语文学科具有和其他理工类学科不同的特点,不可过于机械、琐碎,语文教学的方法最好还是“模糊”一点。
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负担
有调查表示,上海有近8成学生双休日还要在外补课,学生依然感到课业压力繁重。如何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参与语文大讲堂的老师们对此纷纷献计献策。
大同初级中学的陈涛老师表示:“作业应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与‘发表欲’,学生才会从心理上化负担为乐趣。现在很多老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增加作业量,希望通过不断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这样做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
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山学校陈涓兰老师则表示:作业的设计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既能强化课堂上所学知识,又能将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学习,而且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牢固的掌握,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意如表示,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压力是正常的,但目前的状况远远超出了学生所应该承担的。对这个问题展开研讨,是希望提高教师在作业设计上的专业水平,从课堂这一头为减负做出努力,“而从活动中老师们所设计的作业来看,相信这个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
《新闻晚报》 日期:2011年5月16日 版次:A1叠15 作者:李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