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人民日报》:图书馆,就在农民身边

2011年05月11日

    灰色的外墙,蓝色的房顶,丰富的藏书,信息化管理……城里才看得到的现代化图书馆出现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的19个乡镇,并向农民群众免费开放。据介绍,这些图书馆共投资2000多万元,每座图书馆占地面积不低于3亩,上下两层,建筑面积800平方米。4月下旬,该区的第十九座图书馆开馆,农民持“一卡通”可在家门口免费品尝“文化大餐”。

    然而,这些耗巨资建设的图书馆会不会成为“摆设”,成为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如何提高利用率呢?

阅读人群以学生为主,农民比较少

    记者来到位于平桥区会展中心的一家公共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占地800多平方米,设有成人借阅室、少儿借阅室、报刊阅览室、采访编目室和电子阅览室。

    平桥区区委书记王继军介绍,根据平桥区乡镇农村人口实际情况,图书馆选址就是本着“临近中小学,方便居民”的原则,选在集镇人口流动量大,人口密集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利用率。

    “里面的图书包罗万象,有科技致富的,有社会百科的,有历史文化方面的,等等。”图书馆管理员廖玲说,在图书馆买书之前,他们特意到田间地头做调查问卷,专门购买了农民喜闻乐见的书籍。

    而记者看到,这个图书馆看书的农民很少,以中小学生居多。阅览室内大部分的读者是中小学生,有的是家长带领,有的是几个小伙伴一起。该馆馆长邱冬林介绍,这个位于平桥区城区的公共图书馆有藏书10万册,每天借阅书籍400本左右,接待读者200人次,但目前利用率仅为七成,这可能与宣传没有到位有关系。

    “因为刚开馆,很多农民还不知道,暂时导致了利用率不高。”王继军介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区里为了提高乡镇公共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公开招聘了21名大学生村官当图书管理员,统一到武汉大学进行图书馆管理专业培训,并纳入事业单位人员管理。

与农民互动,提高图书馆利用率

    “听说建一个图书馆就花110多万,太贵了吧,很多农民都不认识字,建在家门口也没法去看啊。”平桥区长台关乡长台村60岁的村民刘建国对盖图书馆颇有看法,他认为还不如给农民开展培训,“至少还能听懂”。

    但是,平桥区文化局局长王乐友不这么认为。“在规划图书馆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了丰富村民活动的需要。”王乐友介绍,图书馆下一步要做好与农民朋友的互动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策划吸引百姓养成读书的习惯,“书的好处是潜移默化的!”

    “下一步,图书馆还将引进多媒体,让看不懂科普书籍的农民可以听到知识讲座。”王乐友说,建设乡镇图书馆是一种探索,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但他们会及时改进。

    在位于平桥区农村的陆庙公共图书馆,村民朱明亮已经尝到书带来的甜头。他指着《农业科技入户手册》一书笑着说:“你看这本书多好,有教你种水稻、玉米的,还有教你种菜的,全得很。”

    “我们已经制定了通过学生带动家长读书的计划,还要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廖玲说,图书馆将举办有奖读书活动,以及演讲、诗歌朗诵比赛。

    在陆庙图书馆,五成以上的藏书都比较陈旧,甚至还有上世纪70年代的书籍。图书如何及时更新?对此,王乐友介绍,很多旧书是从原来建设的乡村图书室内搬过来的。而且,很多百姓喜欢看一些古书,所以就保留了下来。现在,每个图书馆每年订阅不少于20种报纸杂志,每年至少补充300种以上的普通藏书和工具书,另外每年还划拨10万元作为图书馆后续发展专项资金,确保图书的更新换代。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康华说,农村图书馆作为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有助于提高乡镇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民知识更新。

    《人民日报》    日期:2011年5月11日    版次:14    作者:曲昌荣、吴纯新
    PDF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1-05/11/14/RMRB20110511B01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