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国际金融报》:咸潮来了(右头条)

2011年05月27日

六十年难见的南方大干旱正在持续发威。
5月25日,上海市水务局人士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历史上罕见的夏季咸潮正在侵袭上海。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导致的长江径流量减少,是造成今年上海咸潮异常入侵的主要原因之一。
罕见咸潮侵沪
所谓的咸潮又称“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
据悉,上海长江口从去年12月份开始至今的第7次咸潮正在持续,截至25日3时已有7天,取水口浓度达到每升676毫克,预计此次寒潮还将持续2天左右。但此次来袭的咸潮和以往有所不同,首先是出现时间反常,以往多是在冬天出现,此次却是在天气比较炎热的时候出现;二是持续时间较长,以往在三四月出现的咸潮通常只持续一二天,但这次咸潮目前已经持续超过7天。
 “河口位置是海、陆、江河的交界处,是三者相对动态平衡的结合部,这次的特大干旱使长江的很多干支流水位达到了历史最低,使得淡水的水量和流速都有了改变,保持不了原有的淡咸水的平衡,海水实力强于淡水,形成了海水倒灌的情形。”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这种情形持续的话,随着来水的减少,来沙也会减少,届时海陆分界线亦会打破目前的平衡状态,甚至出现海岸线向内陆扩张的状况,整个生态系统可能也会产生一个恶性循环。
同时,徐长乐也强调,天灾之外的“人祸”亦是导致此次罕见咸潮出现的重要因素。“比如,长江中上游的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使得下游的长江水位偏低。”
建立预警机制
伴随着罕见咸潮出现的是上海部分地区可能缺水的消息。有关方面分析,鉴于长江水位偏低,近期咸潮还可能频繁侵袭,从而影响今夏上海的供水,使局部地区供水吃紧。
据悉,位于长江边,主要为上海北部地区水厂供应原水的陈行水库,目前正遭遇严重的咸潮侵袭。尽管咸潮来临前已蓄满了水,但也仅能满足区域内水厂7天的供水。目前,临近的宝钢水库已开始每天向其支援淡水。
此外,上海各供水企业已做好相应准备。按相关计划,上海的青草沙原水系统将于6月中旬进行中心城区最后一次切换,届时上海中心城区的原水将主要由青草沙水库提供,惠及千万人口。而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蓄淡避咸”式河口江心水库,青草沙水库的容量达到5.3亿立方米,咸潮期可连续供水68天以上。
 “除了建立好储水机制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预警机制,虽然现在有很多部门都在河口位置建有监测站,但是大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没有形成综合的检测系统,因此,这就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对水量、水流速度等各个方面作出提前预警。”徐长乐说。
三峡功过论
此轮干旱让三峡“功与过”的争论再次成为焦点。反对派认为三峡工程是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罕见大旱的罪魁祸首,上海的夏季咸潮出现也是三峡截流过多造成的。但赞成派则认为本次旱情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并不是三峡的错。
当然,这不是公众第一次因极端气候而关注和质疑三峡工程。近年来,中国频现异常气候,西南大旱、重庆酷热、两湖流域暴雨等,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
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三峡已于5月20日开始正式为下游泄水,并于5月25日起继续调高了下泄流量。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处于消落期的三峡水库累计为下游湖北、江西、湖南、安徽等地补水170多亿立方米,目前已释放了约4/5的调节库容。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水文监测数据显示,近日长江三峡增大下泄流量后,中下游水位显著回升。
 “三峡这种综合性人为改造工程,肩负着发电、防洪、抗旱、航运等多方面的功能,但是这几方面往往都是矛盾的,可以说,除了建设,三峡的管理是一门学问,要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主要功能,分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徐长乐表示。
《国际金融报》    日期:2011年5月26日    版次:01    作者:史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