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十年培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国家队”

2011年05月18日

携手中西部 共绘未来图

  ——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合作共同体成立

 问:欣闻贵所在近期教育部基地评估中又一次获得优秀,在教育部的两次基地评估中都获得优秀,非常不容易,您认为取得成绩的关键在于什么?

  杨:建所10年来,我们一直秉承这样一个宗旨:关注基础教育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双向建构中,通过政策研究和实践变革推动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我这一任上,我最想做的事情之一,是把学校变革与发展的东部经验有效地辐射到中西部去。

  问:往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想法是不是考虑了很久?

  杨:是的。在2004年基地评估中,评估专家组就提出,希望将基地实力和影响辐射到我国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随即,在叶澜所长策划和倡议下,成立了意在促进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合作发展共同体”,开展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研力量与中西部地区同行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问:这样的战略性转移很具有挑战性吧?

  杨:是很有挑战性,还好我们有一定的基础,基地一部分同事多少有些相关工作经验。为基地研究力量及思想资源向中西部的辐射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定下了以教育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基调,因而近些年来我们加快了对中西部的工作节奏。

  问:我听说您今年已多次前往中西部地区?

  杨:是的,我们是想在中西部跟他们携手创建素质教育创新示范区,第一次去云南,到了临沧、耿马、沧源等地,很多次被当地教师、校长们艰苦的生存状况所震撼,同时又为他们的执著奉献而感动。第二次去了玉溪市和宁洱县,通过考察初步确定了科研合作和学习化社区建设的试点。1月和4月两次赴汶川,9月去了重庆磋商如何合作创建西部教育国际化试验区。

  问:基地推进与中西部地区合作研究的进展情况怎样?

  杨:首先是我和我的同事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几个相关的调研报告;然后是发现新的发展增长点,寻找与中西部合作的新起点。

  问:您前面提到的“合作发展共同体”作用发挥情况如何?

  杨:那是我们基地在体制创新上的亮点,不仅继续发挥作用,而且拓展出了新的功能。比如说,过去共同体中,主要是中西部力量加入到东部的项目中来,现在增加了我们参与中西部的项目(如西南民族自治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过去是强调把东部经验拓展到中西部,而现在是东、中、西部联手创建素质教育创新示范区,让地方高校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问:我注意到您总是用“辐射”、“拓展”这类词语而不是用“推广”,这是为什么?

  杨:这是因为,不同梯度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有自己特定的“生长”环境,那些在东部被证明为有效的东西,与本地的特定条件是匹配的,迁移到中西部可能“水土不服”,所以不能简单地讲推广。更为重要的是,中西部同行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和研究经验,双方在一起对话、互动,其境界与效果远非颐指气使的所谓指导能比。

  问:您对基地与中西部未来的合作研究有哪些设想?

  杨:在基教所未来5年发展规划中,首先考虑的是搭建两个平台,一个是研究的国际化,另一个就是携手中西部,创建素质教育创新示范区。其次,设立重大项目,集聚力量开展研究,其中,向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式研究是实践变革板块的领衔项目。最后,逐步形成分布合理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区,在中西部选择合适容量的有代表性的样本地区,常年进行观察、调研等研究,这可以保证在推进实践发展的同时,源源不断获得所需数据资源。

    《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年5月17日    版次:12
    网络版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1-05/17/content_46621.htm
    PDF版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page/1/2011-05/17/12/2011051712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