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望天喊“渴”到暴雨成灾,竟然只在几夜之间。今年1到5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市极端偏旱,为5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然而,一进入6月就来了个180度的转变,4轮暴雨强降水天气接连侵袭相同的区域,引发洪涝灾害。长江流域到底怎么了?在昨晚的第124期新民科学咖啡馆里,主讲嘉宾解读说,此次旱涝急转事件印证了科学家对全球变暖后果的预测,如果人类放任气候继续增暖,旱涝急转发生的几率还将增加。“每一条小河浜都有它的生态调节功能,都不能被随意破坏。”
旱涝为啥急转?
大气环流突变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束炯教授说,旱涝转换如此快速、剧烈,与5月以来大气环流形势突然调整脱不了干系。“去年7月形成的拉尼娜事件在今年4月迅速衰减,直接引起了海洋环流变化。随着大气响应迅速,副高迅速增强,使得本来就暖湿的季风如虎添翼。如此一来,原本应该在广东‘交战’的冷暖空气交汇地点今年异常偏北、偏强,因此,对流性的强降水就出现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外,南海季风由弱转强,青藏高原对流活动异常活跃并东移等,也使得长江中下游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状况发生根本性转变。”
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束炯说,全球变暖改变了地球的热量平衡,减弱了大气环流的纬向(东西方向)流动,但增强大气环流经向(南北方向)流动。“经向型环流增多,冷暖空气的交汇变得更加剧烈,南北热量和水汽交换加强,天气往往会出现异常。而且,全球变暖引起了水循环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干旱增多、面积增大,小到中雨的频率减少,大到暴雨强度和频率增加。”
长江为啥压力大?
水电站影响有限
近年来,不少人担心大大小小的水电站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束炯表示,水电站确实会影响方圆几十或上百公里的局地气候,但没有科学证据显示,它的影响面能波及长江中下游这样大规模的流域。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何青教授说,长江流域的年平均径流量,由1951-2000年平均的9000亿方,变化为2001-2010平均的8500亿方,虽然近十年减少了5%左右,但属于正常水文波动范围。从径流变化的视角,更应引起关注的是径流的年内过程性变化,这类变化往往和人类活动有关。
近30年来,长江干支流上建了大大小小许多水库。何青说,水电站首要是防洪功能,洪水来临时,电站预留库容,因此可以起到削弱洪峰的作用。“而水电站遇上特枯水情时,因为库容有限,长江流域面积广大,需水量往往远大于水电站可以下泄的水量,所以难以承担流域性的广泛调水并对流域性干旱产生大的缓解作用。”
东南风不凉了?
农田小河变工厂
过去,夏天里的一阵东南风就能给人们吹来凉意,但如今,东南风似乎也“变热”了。束炯说,以前,从海上来的东南风吹过的是农田、小河,而今,海风抵达城市需要经过水泥地、工厂等的重重“考验”,凉意早就被“盘剥”殆尽。已有外国科学家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全球气候变化要负一半的责任。
束炯说,如果任由全球变暖继续发展下去,更多的干旱与洪涝灾害将会发生。两位主讲嘉宾都认为,人类应当敬畏自然、爱护地球。
《新民晚报》 日期:2011年7月1日 版次:A11 作者:马丹 实习生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