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正式出台,其中就高等教育特别提出了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那么,什么是“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说到底就是前一时期社会广泛议论的大学去行政化问题。无数事实证明,要想办好一所大学,靠的不是校园之大,而是大师之多,所谓“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说的也就是“专家治校、教授治校”的问题。
“教授治校”在西方大学有着悠久的传统,也即大学是由教授自己管理,其潜台词即为 “学术与政治分离”。这一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现代大学的独立性和学术性,其日常的教学事务亦可因此而免受行政部门的过分干扰。
教授治校的理念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其主要代表是巴黎大学。该大学因教授共同参与管理大学,又被称为教师大学。教师大学保持着教师自己管理学生的权利;教师们通过大学评议会选举官员,并采取集体管理的办法治理整个大学。在涉及教学和考试的所有问题上,学校遵守统一的协议,赋予教授自由研究新学问和自主进行学术活动的权利,除此之外,教授还享有参与大学管理的发言权和投票权。
到了19世纪,德国的洪堡又将教授治校模式推向了实践的顶锋。在当时,洪堡创建了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的理念,并且设计了三项基本原则:大学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实施通识教育。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大学的教授不仅能够自由地授课,而且还可以自由地研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中学,即大学的教师并不是因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学问而存在。不断地研究、追寻学问应是大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洪堡的改革理念为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赋予了新的思想和活力。
成立于1701年的耶鲁大学是美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大学之一,美国大学现行的董事会制度即源于耶鲁大学确立的一院制董事会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耶鲁的董事会即为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鼻祖,而这一制度又为美国20世纪以来教授治校的民主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曾指出:“在美国最早把大权交给教授的主要大学是耶鲁。在耶鲁,教授是大学的核心、大学的精髓、大学的灵魂,同时也是大学的终身工作人员。”事实上耶鲁大学的学校事务十分复杂,若教授仅凭专业知识,则难以胜任学校管理;同样,行政人员若缺乏学者素养,亦不能管好校务。因此耶鲁大学的校长几乎无一例外地是由教授出身,而发挥其重要治校作用的则是教授委员会,核心成员则大多为著名学者或资深教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管理在实施过程和内在初衷方面的高度统一性。在耶鲁大学的带动和影响下,美国的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等著名大学也开始推行教授会制度来推动学校的运转,而这一影响最终波及了哈佛和普林斯顿等世界顶尖大学,从而使民主管理的氛围成为了美国高校建设的重要特色。
教授治校理念在我国民国时期也已成为许多学者建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时的追求理想。如蒋梦麟曾在考察了西方现代大学制度以后,特别强调了大学独立办学的原则。他指出:“吾国办学,向来重视校长,而不重视教员。但一校之学术,出自教员而不出自校长。”这些思想与主张均为当时教授治校制度的确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8年5月,因应对战争局势的需要,中国北方三所著名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并在昆明开课,此校在南迁的过程中,即秉承教授治校的办学理念,把教学与管理的自主权交给所有教授。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教授们都负起了保护学生、保护图书资料及实验器材的重任。同年10月26日,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还通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会组织大纲》,规定教授会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并负责审议包括教学及研究的改进方案,学生的培育方案等所有重要事项。教授治校体制的确立,为西南联大争取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坚持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的精神与传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所谓“教授治校”的核心,就是要打破教学与管理之间的非正常壁垒,就是要保证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的质量,而让大学的真正主体——教授及其全体教师能够自主地参与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形成大学的民主风气及学术的真正自由。(作者系华东师大教授)
《太原日报》 日期:2010年5月5日 版次:9 作者:吴遵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