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太原日报》: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何困难重重

2011年06月21日

             
              
 
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以来,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并由此激发了各种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探索。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更是系统地阐述了有关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其后,一系列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然而令人深感困惑的是,迄今为止,素质教育的实施依然困难重重。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存在于表象之中的深层问题究竟该从何处去寻找和发掘?推动素质教育的改革之路又应从何处去着手?对于这样一类问题的提出,已经迫使我们去作出更为深刻的思考。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困惑和问题,原因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功利主义教育目标的导向;二是在“学历至上”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对人的评价标准的严重偏差。
首先,教育目的的功利主义倾向与教育追求问题,导致了素质教育实施的困难。
当前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第一个困惑和问题就是,学校对“全面发展”、“五育并进”、培育“合格公民”等我们一贯倡导的教育目的的贯彻不力,以及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功利主义倾向。而这一理论导向又与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影响,以致于失去了自身的立场与方向有关。
关于教育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历来有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具有指导就业及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目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育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至于人被看作是“资本”的思想以及“人力资本”学说的创建,亦因美国芝加哥大学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作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并就学校教育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成长的关系首次作了经济学上的测算以后,才被广泛传播。于是,一股以促进经济为目的的“教育投资论”的旋风也随即刮起。然而,为了经济成长的目的而培养人才的“教育投资论”旋风刮了不多久,便受到了社会的强烈质疑。人们质疑的焦点在于:当教育的目的与 “产品”或“商品”等这样一些功利性的东西挂起钩来以后,教育所具有的最本质属性——— 即对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发展——— 是否还存在?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及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否还需要被重视和强调?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当国际社会正在为“人才过剩”(学校的人才培养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的状况而倍感担忧和困惑时,哈钦斯基于非教育投资论的立场提出的“学习社会”的思想,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经济的发展。由此,哈钦斯的上述观点再次唤起了人们对“教育目的”的关心,并由此而引发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思考。
那么,哈钦斯倡导的“学习社会”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他是以学习的达成及人格的形成为目的,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使所有现存的制度能够发挥出一种作用,以最终形成一个能保证这一社会的全体成员,可以实现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社会。一言以蔽之,着眼于对人、对人性以及对“人生的真正价值的培养和实现”即是“学习社会”倡导的真正意义之所在。从上述“学习社会”论对教育目的的诠释中可以看出,那种在现代社会中一味地追求学历,过于偏重教育的功利性功能的偏向,实际上是非常有害的。它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促使一部分人把学校视为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及获取经济与利益的阶梯和手段,并且这样一种状况还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以至于义务教育也部分地、变相地演变成为人们追求学历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换言之,上学已不再仅仅意味着学习,它更体现的是一种附加价值和标记,即进入了一所好的学校,就意味着这个人也由此而挤入了攀升社会上层的路径和轨道。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对功利主义的教育目标进行彻底的批判与反思,其次确立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而其远期目标则应是着眼于以人自身的“乐观、贤明与善良”等为基本内容的“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因为它既体现了一种未来理想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同时也代表了所有教育活动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境界。
其次,教育评价机制和“学历至上主义”问题,也导致了素质教育实施的困难。
当前素质教育面临的第二个困惑和问题,就是教育评价机制的“学历至上主义”。无疑,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最后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其最终结果应该由社会来作出评判与检验。换言之,学校应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己任,但社会亦不应把在发展与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一时性倾向 (如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市场化)来影响或误导学校。一言以蔽之,教育评价标准及机制的建立,应以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为基础,它既应包括人们基于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及教育目标而形成的、对教育对象的全面而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亦应蕴涵着人们对教育终极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评价体系无疑是“功利主义”的。借用伊凡·伊里奇的话来说,我们的学校评价体系早已陷入了“价值制度化”的泥淖。我们现行的评价机制完全置教育以培养人性与人格的目标以不顾,而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功利,以至升学乃至升入有名的学校并获得较高的学历逐渐成为了社会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在这样一股风气的影响下,家长互相攀比,学生激烈竞争,学校一味助长,而社会则推波助澜。于是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唯学历至上的风气愈演愈烈。为此,若要遏制这股歪风的继续蔓延,对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从根本上进行反思和重建,也是非常的必要和关键。换言之,社会对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准的评价,不能光以就学率和升学率的高低及数量来衡量;学校对个人学习成果的评价,也不应局限于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层面。处在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我们关注的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应该是自主的、主动的及可选择的;我们所持的亦应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相对以“贤、乐、善”为基本内容的“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我们所理解的人将永远是处在一个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中。
未来的社会应该确立起这样一种观念,即人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进程。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只是打下了一个基础而决不是人生教育的全部。新的教育评价标准和机制唯有建立在终身学习、回归教育的基础上,并从终身发展的角度去思考人生的成长和意义,这才能使我们的学校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也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遵民
《太原日报》    日期:2010年8月5日    版次:9    作者:吴遵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