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民晚报》:只靠“打” 教不出好孩子

2011年08月30日

    当孩子严重挑战到爸爸妈妈的权威和底线时,你有没有动过“打”的念头?“打”究竟能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本期《育儿有招》节目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王顺妹与闸北区芷江中路幼儿园副园长郁青就“打”是否行之有效展开讨论。(请关注每周六上海教育电视台16:05《育儿有招》节目) 
 
孩子  挨打不一定能懂道理
节目现场,一名妈妈说起自己的经历有些后悔——自己曾因女儿不听话打过她,很久以后女儿忘记了为什么挨打,却牢牢地记住了当时的恐惧感,由此可见“打”对宝宝成长的影响之深。不过,虽然大多数父母持反对态度,但还是有不少家长会通过“打”的方式来教训孩子,主张在口头教育收效甚微时通过“打”来给孩子定规矩,帮助缺乏判断力的宝宝认识到什么事是绝对不能做的。
王顺妹提醒,惩罚措施有很多种,“打”不仅让孩子的身体承受皮肉之痛,更会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抹不去的阴影。教孩子不同于养宠物,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而家长在打孩子时自己往往带着负面情绪,甚至有时父母会因为坏心情而迁怒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很难做到非常理性地对待“打”这件事。因此与其说“打”是教育孩子的方式倒不如说是家长发泄情绪的途径。面对打的威慑力,孩子暂时的听话多数是屈服于武力而不是真正领悟了道理,这不仅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处理不当甚至会暗示孩子使用武力便可以征服别人。 
父母  换位思考理解孩子
幼儿园里,宝宝要占用别人的玩具;和朋友聚餐,宝宝坐了一会就嚷嚷着要去玩。孩子种种不合群的举动,让一些性急的家长不由自主举起巴掌。而在郁青眼中,问题或许没有家长想象得那么严重,可能只是因为宝宝年纪还小,无法理解成人世界道德判断标准和礼仪规范,家长急不得。例如,孩子在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尚无法形成“你的”“我的”的清晰概念。
郁青建议,父母不能急着用自己的标准给“该不该”打下定论,而应该在遇到问题时多分析一下孩子的想法,并结合宝宝成长中的不同阶段来改变教育策略。虽然“打”的确在某些情况下能快速地解决矛盾,但家长这样强制中断孩子思维的行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家长要学着留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可能宝宝通过实践是有能力自己解决好问题的。“打”有时效性,从长远来说,即使打了,孩子还是会因为年龄和心智的原因继续犯错误,“打”既伤害了双方的感情又无法做到一劳永逸,不如放弃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家长更要有耐心和毅力,相信“打”永远不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新民晚报》    日期:2011年8月29日    版次:A24    作者:陆梓华 实习生 王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