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教育部网站:华东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立志服务中西部农村教育

2011年08月30日

    4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引领,以实践教育为着力点,积极探索社会基层实践模式、海外研修模式、主题活动教育模式、书院制管理模式,培养出一批立志长期服务中西部基础教育同时在就业市场又颇具竞争力的免费师范生。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2007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之初,华东师范大学领导层就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培养、造就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提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培养能够肩负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使命的创新型教师,是师范大学的根本使命。华东师范大学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培养中西部优秀教师相关联,将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创新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紧密结合,凸显教师教育特色,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提出,一个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充满爱心和渴求知识的人,才有可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学校的培养造就下,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才有可能通过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成长为一名教育家。

  ——积极探索社会基层实践模式,在实践中坚定免费师范生长期服务中西部基础教育的理想信念。4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以孟宪承书院学生党员工作站建设为抓手,围绕“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与免费师范生的历史使命”这一主题,组织免费师范生深入中西部农村地区调查基础教育状况,在行万里路中让同学们亲身感受最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这样的社会基层实践基本上是1年2次(寒假、暑假各1次),实践开始前实践团成员根据主题集中讨论确定调查区域、调查形式、调查内容、被访人员等,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根据调查情况要形成一份总报告,陈述现状,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如今这样的社会基层实践已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这项活动越来越成为最受免费师范生欢迎的社会实践,报名参加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

  2010年暑假,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林在勇为团长的免费师范生社会实践团,前往广西省级贫困县全州开展基础教育调研。实践团成员走访了当地山区、农村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中小学;走进农村小学生家中了解当地村民教育观念;与当地县教育局负责人、中小学师生座谈。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当地不缺教师,缺的是年轻、优秀的教师;当地学生家长普遍有让孩子走出山区接受更好教育的迫切想法。 

  实践团的同学们认为,通过深入社会基层,更为深切地体会到教育对于中西部地区、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真正领悟了温总理对免费师范生政策如此重视的原因。同学们表示立志这一辈子都要当教师,通过教育去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社会基层实践也引发了免费师范生对于自己在中西部基础教育发展中该有怎样担当的理性思考。

  在基层实践期间,校领导、带队老师与免费师范生就实践中所见所闻及时促膝谈心、交流思想、答疑解惑,鼓励免费师范生志存高远,这样的思想教育更具实效性。例如,同学们提出面对不尽人意的中西部基础教育现状自己究竟能做些什么时,林在勇副书记的话为大家鼓了劲解了惑。他提出免费师范生首先要满足于回到家乡做一名优秀教师,担负起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那么中国中西部基础教育才真正有了希望。如果同学们若干年后能成为一名有能力的决策者、有影响力的教育家,那时同学们将能够改变更多的教育现状,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再如,同学们提出支教、特岗、顶岗实习,部分缓解了农村师资短缺,但是并没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林在勇副书记 “走出去”的解决思路开拓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他提出偏远农村山区的孩子们为什么不可以走出大山求学?将农村、山区中小学生集中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县镇中小学就读,与城镇的孩子享有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小学生实行住宿寄读制,住宿费用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解决。 

  此外,在2010年寒假期间,华东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组成12个调研组奔赴全国12个省市的城镇、农村和山区,深入调查我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均衡发展状况。在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教师等途径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并形成调研报告。这一方面使免费师范生对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差距有了全面了解和深刻体会,坚定了赴中西部地区从教的理想信念,同时进一步深化了免费师范生群体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服务的共识。2011年寒假期间,学校还组织免费师范生回到家乡就“华东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在当地的竞争力”展开调查,为学校如何更好的培养免费师范生、在校免费师范生如何提高自身实力应对就业竞争等提供有力的参考。

  ——积极探索海外研修模式,在体验国际教育理念与实践中拓展“未来教育家”的国际视野。造就“未来教育家”, 拥有国际视野和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一样重要。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认为,培养未来教育家,必须采用综合手段,不能仅仅满足于课程教学与技能训练。 

  200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启动“卓越人才成长计划”,在国内率先选派优秀免费师范生海外研修。09年7月,30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免费师范生,在学校的资助下奔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开始为期一个月的研修。为了使海外学习更有针对性,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免费师范生的学习需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据此开设相应的课程。除了集中讲授的课程外,更多的是对美国各类各层次学校的观摩学习。2010年8月,又有27名免费师范生前往爱尔兰国立大学研修。这项计划的实施为培养具有本土意识和国际视野的教育家素质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这项计划,免费师范生感受体验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了解教育前沿,开拓国际视野,体验多元文化,进一步内化了教师的职业精神。 

  ——积极探索主题活动教育模式,在活动中增强免费师范生服务中西部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基础教育与免费师范生的历史使命”为主题的辩论赛迄今已举办3届。在主题辩论赛中,紧密围绕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引导广大免费师范生积极关注、理性思考基础教育的相关改革与发展命题,不断增强师范生服务基础教育的使命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夯实了教师职业素养基础。在“今夕学子辨桃李 明朝师魂育英才”——挂树牌主题活动中,2007级免费师范生号召全体免费师范生从师大的杏林起航,秉持师大先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育人理念,全心全意投入到祖国各地的教育事业中去。免费师范生是国家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在“感恩教育”主题活动中,2009年免费师范生前往上海闵行友爱实验中学开展了“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活动中,免费师范生在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感恩的内涵,并学会了如何去感恩。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期间,免费师范生纷纷报名争当世博志愿者,在服务世博、回馈社会中学会如何感恩。

  ——积极探索书院制管理模式,在书院集中生活学习中内化教师职业精神。2007年9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组建孟宪承书院,将职业养成教育融入课外教育活动之中。书院内有集中的宿舍楼、专门的学习室。所有的免费师范生都住在书院内。书院既是同学们的生活空间,又是彼此交流学习、建设精神家园的空间,这种管理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仅限于专业学院的模式。

  相对集中的学习和生活圈子,为未来教师们提供更多交流教育心得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教师职业信念与价值观。书院为同学们提供了八个学期教师职业养成教育,分别以教师信念、青春校园、思想启迪、从教风采、才艺拓展、回报社会、实践创新和入职强化等为主题。四年一贯、循序渐进的免费师范生职业养成教育模式,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实现了在“综合素质、个人形象、专业情谊、事业追求”等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首届免费师范生即将奔赴全国各地踏上教师岗位,他们将在基础教育实践的最前沿接受检验。“基层社会实践、海外研修拓展、主题活动教育、书院制管理”的培养模式也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摘自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169/201107/12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