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心理咨询师 刘新民 下周,学生们就要开学了,这意味着两个月的暑假生活就要结束了。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记者走访沪上多家培训机构的暑假班,对孩子们的暑假生活进行了调查。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而言,这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暑假,但大多数孩子却被耗费在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里。更让人瞠目的是,两个月的暑期班花掉的钱,几乎等同于一个普通大学生一两年的学费。而这场博弈,不只是孩子们的比拼,更是一场家长之间的心理较量。
本报记者 章涵意
家长热衷幼儿暑假班,不问价!
今年6月13日,距离暑假开始还有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在沪上某教育论坛里,一群家长就已经开始为孩子们筹谋起了这样一个问题:“女儿开学要上中班,今年暑假想给她开始报班了?妈妈们什么好提议?”
这个发布在4—6岁幼儿家长讨论专区的帖子后面回复虽然不多,但是,几乎所有回复的家长都已经准备为孩子报读至少2—3个兴趣班。绘画、舞蹈、英语等几项是最受追捧的科目。“我们读的是公立幼儿园,所以没有兴趣班,英语也只学了26个字母,中文字就我自己在家里教她。上学期只是在单位附近报了个绘画班,一边画画一边训练动手能力,觉得还不错。马上要放暑假了,想给她学点其他什么东西,差不多大的孩子的妈妈们现在给孩子学些什么啊?”“有资源的大家一起共享啊!”
在讨论区里,记者找到了一位家长“晒”出来的暑假课程表。这份某电影学院艺术夏令营的暑期课程表上显示,夏令营从7月10日起正式开营,到8月4日结束,每周两天,包括儿歌、形体、语言、绘画等科目,还有一次高尔夫体验和电影厂参观,总计10天活动和一次总结汇报演出,费用为1800元,平均每天的费用180元。
记者搜索多个育儿论坛,却鲜有看到对幼儿暑假班的报价进行热议的帖子,对于暑期班的讨论,家长们显然更在乎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等信息。
一个暑假上了7个班,不算多?
“这个暑假,我女儿上了7个不同的兴趣班。”网友“轻涛夜舞”的女儿今年4岁,开学要升入幼儿园中班,而孩子的第一个暑假,却安排地满满当当,丝毫看不出放假的感觉。
“轻涛夜舞”告诉记者,周一、周三、周五上午是钢琴课,中午回家休息会儿,下午出门去上游泳课。作为全职妈妈的“轻涛夜舞”开着车送女儿去上课,在教室外面等上一个多小时,再接孩子回家。而一个星期剩下的4天,她还要陪着孩子学习舞蹈、围棋、英语、拼音和绘画课程。“还好啦,报班比我们多、比我们辛苦的家长和孩子多的是!一起学琴的一个小姑娘今年开学才上小班就已经报班了,我们这还不算啥。一个暑假7个兴趣班也不算多吧。”据她所说,这7个兴趣班里有些是去年女儿从上小班的时候就开始上的课,陆陆续续不断扩充、延续到了暑假。
对于看起来有些“散乱”的兴趣班,“轻涛夜舞”解释说,有些技能至少要学上三四年才能看出来天赋,才能“定向培养”。所以,趁现在学习没什么压力,先打个基础,“重要的是坚持,这样以后学起来不会觉得累。其实,我们报了这些都是为了下半年做准备呢。到12月够年纪可以考中福会的兴趣班了。”
最近,孩子学舞蹈的培训机构传出了招募音乐剧小演员的消息,“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暑假还没过完,“轻涛夜舞”又替女儿蠢蠢欲动起来。
报班前家长多方打探,下血本!
舞蹈900元/3个月,画画1300元/3个月,钢琴一周100元,英语7070元/年,游泳680元/3个月,拼音1300元/3个月,围棋最便宜,320元/3个月。“轻涛夜舞”一一报出了7个兴趣班的价格,合算下来,两个月光是学费就花了近7000元。“一个月接送孩子上下课的汽油费大约1200元吧。”再算上带孩子出去开销的餐饮费用,一个暑假下来,仅是上兴趣班就要10000元左右的开销。对她来说,钱根本不重要,这些班级都经过了一番严格筛选和精心比较。
“轻涛夜舞”告诉记者,对于英语班,她会在教育网站上“海搜”,再结合身边家长们的意见和口碑,带着孩子一一去试听,最后决定挑选在家长中认可度高、自己又觉得放心的机构报读。
10000元,大抵相当于目前一个大学生一两年的学费,对于一个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来说,却只是一个暑假的价钱。这笔不菲的花费也让家长和孩子收获的回馈。对“轻涛夜舞”来说,是学会了五六百个汉字,1到100的阿拉伯数字,认识了时间和钱,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最重要的是开始学着讲故事了,会讲不少安徒生童话,收获很大!”这位妈妈的口气里充满了欣慰。
记者调查
“报班多”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如此享受高昂价格换来的忙碌暑假。7月的某个周四傍晚,记者来到位于延安西路上的某市级少年宫,大批孩子在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的带领下走进了近十间教室,学习绘画、围棋等课程。“白天上英语,晚上来画画。一节课100元左右。”而在电梯口,一个4岁大的小男孩吵着要回家,他的妈妈拽着他的手往教室里拉。“老师今天特地打电话来让你上课,你不是答应了吗?怎么到了教室门口又想回家呢?”“我不要画画!”男孩在一群家长和老师的围观下哭得声嘶力竭。“画画已经交了钱了呀,不学怎么行!”为难之际,妈妈牵着满脸泪水的男孩,往教室里拽。
教室里,孩子们跟着老师,握着画笔,或许心里想着家里的游戏机。教室外,家长们或是闲聊,或是看报,坐在休息室里消磨着等待的时光。
8月某个周六下午,长寿路上一家针对2到7岁儿童开办的“美术式思维课程”教育机构里,教室外面有好多等候的家长。“我的孩子开学才上小班,这个绘画课程比较简单,也就是培养一下动手能力。1年1万元,按上课次数计费。暑假的时候,这里还开了陶艺班,也让她学了。”许女士说,身边同龄孩子的家长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早早地就让孩子学算数,学钢琴,学英语,学围棋,赢在起跑线上。另一种像我这样,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动手课程开发思维,学起来没压力,也不求女儿画画有多好,孩子还不至于反感。”但是,许女士也坦言,这样的“放松教育”不知道能够坚持多久。“等孩子上了学以后,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别人家的孩子学这学那,你也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跟着学起来。”
记者调查发现,家长们与其说是“跟风”报班,不如说是出于重重压力,才“被迫”把孩子们送进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家长李女士的孩子在沪上一所示范性幼儿园上小小班,孩子正式上学才一年的时间,自己敏感的心理却已经屡屡受到冲击。“别的家长告诉我,给孩子报了积木班、英语班、小鼓班……才3岁半的孩子啊!”李女士意识到自己后知后觉,“是不是给孩子培养得太晚了?”更让李女士备受刺激的是,那位家长接着透露,另一个小朋友还学起了数学,“问我们要不要一起学。现在的家长都是这样,看到别人家孩子报班,就赶忙给自己的小孩儿也报一个,就怕因为自己的投入不够让孩子落后,别的小朋友上台表演、参加比赛,得到表扬,我们家孩子没有,她心理就不舒服啦,我也跟着有压力。”就这样,李女士只能硬着头皮和几位家长“组团”报名了兴趣班。
专家说法
不恰当的强迫发展会伤了孩子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朱家雄教授认为,当今中国文化环境下的家长仍旧抱有很强的“望子成龙”的心态,希望孩子优秀。“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让孩子学太多技能却未必能够达到家长预期的效果。”
朱教授坚持,教育要“因人而异”,如果孩子有潜能,暑假里报读兴趣班固然是有好处的。“我认为,上兴趣班只能作为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但报不报班不是决定性因素。真正的教育不是一种方法,而是智慧,讲究适时适度。我从来不否定家长们用这种方式培养孩子,但关键在于如何为孩子选择,这就是所谓教育的智慧。”
朱教授建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进入某个场合时的状态来调整对他们培养的方向。“如果孩子欣赏音乐的时候表现出兴趣,那就证明他在这方面可能具有一定天赋。在这方面加以良好的引导,肯定会比完全自我发展更好。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一半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大纲’,同时,另一半则是根据家长的引导进行发展。在3到5岁的年纪,进行一些语言、理解、音乐、艺术、逻辑、数理等方面的培养其实无可厚非。”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心理咨询师刘新民老师提起了前几天媒体报道的西安某奥数班将孩子关在小黑屋里上课,孩子从窗口向外飞出纸飞机求救的事例。“家长们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用培训和课外辅导让孩子将来的生活更好一点。”刘新民觉得,畸形的社会导向“忽悠”了家长,使得家长“倒逼”孩子学这学那。“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观点本身没有错,但是应该怎样做呢?孩子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才会专一,家长逼迫之下或许会有好成绩,却未必能够坚持。爱好是需要长期发现的,在1到6岁的年纪,最应该培养孩子的兴趣。家长们与其逼着孩子上兴趣班,不如多花点时间了解孩子的兴趣到底在哪里,让孩子们真正做一些符合性格的事情。否则,只会让家长辛苦,也浪费了孩子的青春。”
此外,刘新民还提出,目前很多家长会以成功的案例为模板,企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复制这种成功。“但是像郎朗或者丁俊晖这样成才的范例显然都不具有普遍性,家长们看不到,这背后失败的案例或许有99%。过分宣扬这种个例的成功使得家长的心态进入了误区。”不恰当的强迫发展更可能让家长们得不偿失,引发孩子产生其他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