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7月,朱光潜结束了八年的留学生活回国,经武昌高师同学徐中舒介绍,结识了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在读过朱的《诗论》初稿后,胡决定聘请朱担任北大西语系教授。同时,朱还在北大中文系、清华大学中文系(应朱自清的邀请)、北平大学(应沈尹默的邀请)、中央艺术学院(应徐悲鸿的邀请)等高校讲授“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当时,朱光潜居住在北平地安门里的慈慧殿三号。据其自述:“慈慧殿并没有殿,它只是后门里一个小胡同,因西口一座小庙得名。庙中供的是什么菩萨,我在此住了三年,始终没有探头一看,虽然路过庙门时,心里总是要费一番揣测。慈慧殿三号和这座小庙隔着三四家居户,初次来访的朋友们都疑心它是庙,至少,它给他们的是一座古庙的印象,尤其在树没有叶的时候。在北平,只有夏天才真是春天,所以慈慧殿三号像古庙的时候是很长的。它像庙,一则是因为它荒凉,二则是因为它冷清,但是最大的类似点恐怕在它的建筑,它孤零零地兀立在破墙荒园之中。”
从1933年7月到1937年7月的四年间,朱光潜一直住在这里,并与同住的梁宗岱共同主持一个“读诗会”。朱才华横溢,为人随和热情,课堂上对爱好文艺的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又在北平好几所高校上课,社会关系网络异常广泛,同时又是归国留学生,同学故友遍北平,自从他入住这里以后,来访的同学、同事和学生络绎不绝,造成作为一个私人生活场所的慈慧殿三号门庭若市,为创制出一个文学公共空间准备了主客观条件。朱光潜在谈到组织“读诗会”的动因时说:“我在伦敦时,大英博物馆附近有个书店专门卖诗,这个书店的老板组织一个朗诵会,每逢周四为例会,当时听的人有四五十人。我也去听,觉得这种朗诵会好,诗要能朗诵才是好诗,有音节,有节奏,所以到北京后也搞起了朗诵会。”
从“读诗会”的空间形式和社会起源来看,一方面,“读诗会”所在的“慈慧殿三号”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性格的空间,是一个中国式的庙堂旁边的荒凉建筑,冷清、古怪而离奇,是最容易让人产生艾略特式诗请和中国印象的空间形式,而且朱首先是将其作为一个私人性的居住空间来体认的,另一方面,“读诗会”的灵感又是来自空间的主体——朱光潜在英国的留学体验和日常生活,可以说是“仿制”了伦敦的公共空间的形式,因此,可以说慈慧殿三号的“读诗会”是中西会通的公共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活跃的知识群体大部分也是具有朱一样的知识背景,即既有传统中学的早期熏陶,又有西学的学院训练,对中、西两种生活方式都有切身的体验。在这里同样可以看见,朱的私人性生活与公共性活动如何在同一个空间里既分离又聚合。曾经参加过这个“读诗会”的沈从文在《谈朗诵诗》一文中回忆道:“北平地方又有了一群新诗人和几个好事者,产生了一个读诗会。这个集会在北平后门朱光潜先生家中按时举行,参加的人实在不少。计北大梁宗岱、冯至、孙大雨、罗念生、周作人、叶公超、废名、卞之琳、何其芳、徐芳诸先生,清华有朱自清、俞平伯、王了一、李健吾、林庚、曹葆华诸先生,此外尚有林徽因女士,周煦良先生等等。这些人或曾在读诗会上作过有关于诗的谈话,或者曾把新诗,旧诗,外国诗,当众诵过,读过,说过,哼过。大家兴致所集中的一件事,就是新诗在诵读上,有多少成功可能?新诗在诵读上已经得到多少成功?新诗究竟能否诵读?差不多集所有北方系新诗作者和关心者于一处,这个集会可以说是极难得的。”
参加这个读诗会的主体是北平各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是一些因为对诗歌有着共同爱好的文人群体,是一个完全自发性的聚会,可见,对于1930年代北平文学公共领域的构造来说,学院网络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来源,学院提供了参与者、知识资源和文化视野,学院内的公共讨论也是“读诗会”等公共空间讨论的前奏和准备,而这样的公共空间又在打破和拆解学院壁垒所形成的封闭性,使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学校、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文人仅仅因为共同的爱好而凝聚在一起,平等地讨论,批判性地思考,形成了一个文学公共领域。1935年11月8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诗特刊”创刊,每月发行两次。“诗特刊”由孙大雨、梁宗岱、罗念生等集稿,作者中有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朱光潜、废名、林徽因、冯至、陈梦家、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人,作者群体几乎无一例外地来自“读诗会”,学院网络与媒介网络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促进了学院的创作活力,同时也保证了媒介拥有一个高层次的作者群体。学院的知识权力网络与媒介的话语权力网络结合在一起,构造了1930年代北平文学公共领域的制度机制。
以诗歌的创作、阅读、朗诵和批评为媒介,朱光潜就在一个简陋的空间里凝聚了1930年代北平最有才华的一批诗人和诗歌评论家,构造了一个古都里的诗意地栖居空间,这是一种高度活跃而富有生产性的心智生命的交汇。用阿伦特的话来说,此时此刻的“读诗会”展现的就是:“心智似乎能够战胜实在(界);心智倾其全力让那些与生俱来即会变化的事物,不至于变得一无是处。它收集、再收集那些命定要消亡与被遗忘的事物。”诗意就是在幽暗的时光隧道里,对美好价值的召唤与回味,它闪烁着黑暗年代的微光,温润着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那些最敏感的心灵。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师)
《东方早报》 日期:2011年8月31日 版次:B7 作者:唐小兵
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1-08/31/content_523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