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8点不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站长丁钢就早早等在了办公室,因为有两位学生要来,向他祝贺教师节。
两位学生,也都是教授了,都研究“德育”。“学长”薛晓阳是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2004至2006年跟随丁钢在华师大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学弟”丁锦宏是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2005至2008年在流动站。
8点刚过,薛晓阳、丁锦宏捧着一大束鲜花到了。寒暄几句之后,薛晓阳赶紧汇报:“丁老师,今年我撰写的《学校道德生活的教育叙事》获得了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是关于教育叙事的研究噢,真好!”丁钢笑容满面。在圈内,他是国内最早倡导教育叙事研究的,人送外号“丁叙事”;他提倡介入教育现场,将教育科研回归教育生活,在理解和分享中领悟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记得刚到流动站,丁老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要彻底改变!’教育叙事对我们两个的震动都很大。”忆起往事,丁锦宏很感慨:“教育在时空中发展,丁老师让我们彻底抛弃以往的研究方法,改为深入教育现场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问题,关注当今教育的特点。”对此薛晓阳深有同感:“丁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改变研究方法,深入实际。”学生们在现场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也不断丰富、更新着丁钢的实证数据,为建构和完善理论起了很大作用,“这就是教学相长”。
如何搞好德育教育,是师生探讨的主要话题。薛晓阳、丁锦宏都说,我国目前德育教育的主体多是政治课老师,学生则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其他课程的老师,上课时都很少涉及德育。丁钢说,应该通过“道德弥漫”使德育接上地气。
丁钢说,上世纪90年代上海提出“七不规范”,针对的是真真切切的每个人每天都可能碰到的小事,把公德“弥漫”在了生活之中,由此督促市民养成好习惯,提高文明修养。丁锦宏赞同:“在小学生学到课文中烈士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时候,老师应该告诉大家,这不仅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也是英雄的职责所在,教导孩子们做有责任心的人。”
薛晓阳认为,自己做模范,也是在给学生上课。华师大第一任校长孟宪承出版的《大学教育》一书中指出,世界公认的现代大学精神的第一条便是“智慧的创获”,也就是Creativity(创新)。在创新方面,丁钢身体力行,带领学生们不断前行。他强调“尊重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学习不是快乐的,也不是痛苦的,而应该是充满兴趣的。”学生们的表现没有让丁钢失望:硕士李源源获得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也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设立以来唯一一位文科获奖者;博士司洪昌是2008年全国100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之一;两个博士后得到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丁钢自豪地说:“该拿的奖,学生们都已经拿全了!”
《文汇报》 日期:2011年9月11日 版次:2 作者:单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