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成,江苏泰兴人。七〇后。1996年入北大俄语系就读。现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及大国关系。
这年头,谁上了微博都爱卖个萌,杨成也不例外。他在微博上叫“有好多书的杨老师”,头像更是一只无比之萌、脸盘很大的猫咪。等到见了本尊,才发现他是标准知识分子模样,初秋时节仍有些热,他却着一身西装,细处一点都不苟且——到底是在外交部工作过的人。
读者诸君在图片中见到的,是杨成的办公室,透过上半部书橱玻璃看得见的,和下面掩着柜门看不见的,还有纸箱里的,都是他的书,而这只是部分藏书,租住的华师大一村家中还有另外一半多:“我的同事的书柜都跟我说好‘租借’给我了,没办法,书实在太多了……”他的新家还在布置中,人都还没住进去呢,书已经溢出来了,他织了一条围脖抱怨:“整理图书中,实在是有点多了,新家的书架肯定是放不下了,现在房子里的存货可能都摆不下,肿么办?原来还指望把办公室里六个书架里三层外三层的搬一点到刚装修好的房子的,显然是没戏了。”这口气,简直一如既往地卖萌啊,他带的研二学生在迎新时介绍导师的资料中历数了他的各个特点,第一条就是"读书控"。
说起来,杨成系统地买书,是自大学开始的。那时他可真说得上疯狂:“每个月生活费只有一百八十块,剩下的奖学金助学金全拿来买书!”北大内外的书店,算是让他逛了个遍,最爱干的事莫过于下午下课后去风入松书店惬意地读上两三小时的书。大二上学期杨成被外交部提前录取,并被派往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攻读吉尔吉斯语和突厥历史文化,在异国他乡继续看书买书。四年读下来,书攒了一大批,“这些书我后来存在外交部,结果基本上全给弄丢了”。
不过,学生时代这一点点书,和他后来比,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他买书那股疯劲儿是从来没停过的。“9·11”事件后,他奉调驻俄大使馆工作,逢上休息,就开车在莫斯科过街串巷、到处访书,“莫斯科大大小小的书店我都去过,有一家阿尔巴特大街上的书店特别好,我经常去那儿淘书”。当然,还是老样子,工资大部分都花在书上。那日常花销该怎么办呢?他还有一支笔呢。他读书快(一本俄文书上手,两天就能翻读一过),写作速度更快,一年报章杂志评论文章写下来,稿费最高时能有小十万。我没问这里面有多少花在书上,估计也不是小数目,外文书贵着呢,这大约算得上以书养书吧?
读到这里,别说杨成,估计连大家都开始担心了:书这么多,到时候该怎么搬回国呢?“我准备回国那一阵子,成天为了书的事发愁,老在想怎么把书带回来。”想是没用的,只能咬咬牙动手收拾,收拾的结果是三十七个大箱子,填得满满当当,此外还有五个一人来高的大麻袋,里面是杨成从书中撕下来的重要文章和章节后的剩余物——“现在想起来觉得特别后悔,当时不应该怕麻烦的……”
当然,这话也只是现在说说,当时杨成是急坏了,因为回国托运限重,过不了关的危险是大大的,而邮局邮递慢且不说,更是经常会无缘无故丢失。他甚至连“歪招”都想到了:“实在不行,就揣两瓶上好的茅台,在机场塞给老毛子……”还是使馆领导比较支持,好歹想办法把限额提到一千公斤。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书只能永远地留在俄罗斯那辽阔的土地上……
现在的杨成,已经做了华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俄罗斯研究》的副主编,买起书来是更加理直气壮了——为了工作嘛!前不久还在海参崴买了一万五千卢布的书,他大呼便宜,“这批书打了三五折的,俄罗斯书店很少打这么低的折扣”。
看他一副爽到不行的样子,我突然想到什么,就问他:你买的所有这些书都是专业书吗?他稍微想了想,很认真地回答道:“闲书还是有几本的,不过没有放在这儿,放在我家里面,那是给我媳妇儿看的。”
十问Q&A
Q: 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A: 算上家里的,总共七八千册吧。
Q: 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 《十万个为什么》,还有《一千零一夜》。
Q: 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 在彼得堡买了半箱俄文书,其中很多都挺有意思,有讲俄罗斯黑帮的,有讲苏联解体后百姓生活的口述史。
Q: 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 先逛书店,再看书评,最后拿定主意了上网买。网上比较便宜嘛。
Q: 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 月均肯定超过一千块。要是出国了还要多。
Q: 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 昨天刚拿到的《复杂系统与世界政治研究》。
Q: 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 安静的环境。
Q: 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多少?
A: 网络大概百分之六十多吧。但看久了还是不行,头疼。
Q: 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 《地区构成的世界》和《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这是我上课时最基本的参考书。
Q: 如果让您只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 一百一十九卷《俄国社会思想史书库》。这套书打折后七万多卢布,十二箱,任一卷都是该领域内的专家写的,非常精彩的导言,是极其权威的著作。
《东方早报》 日期:2011年9月25日 版次:B16 作者:徐晓林 郑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