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文史哲类国内目前最高水准的民间学术成果奖项——全国首届文史哲思勉原创奖,昨天在华东师范大学完成终评。这一被教育部列入认可名单的人文社科类重要评审项目,把原创作为核心,在专家推荐、作品评审等各个环节都着力杜绝模仿和抄袭现象。昨天的终评过程中,17个入选项目几乎都引起了评委以及旁听师生的激烈争论。
原本仅仅是学校奖项
思勉原创奖原本是华东师范大学内部的人文社科类奖项。2002年开始酝酿,2008年进行了第一次评审。和过去评奖往往由评审委员会说了算不同,这一奖项要求必须是公开评审,而且必须是学者实名制推荐,然后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名制通讯评审和更大范围的学者测评。华东师范大学文科科研处的许红玲说:“文科奖项和自然科学类的奖项不太一样,很难一目了然地看出某项成果对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而且在评比时,也很难说清到底是评选者的主观判断还是客观的评价。”
为此,华东师大在这个奖项诞生之初就规定,获奖成果必须是原创的,并且是在业内产生重大影响的。而且整个评审过程必须是公开的,由参加评审的20名学者每人推荐一个获奖成果,每一个被提名的成果都必须送到全国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由与成果相关的二级学科的学者来进行实名测评,由他们评判出是否属于原创、是否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以及是否堪称代表了目前国内的顶尖水平。据介绍,之所以实名测评,是为了防止参与测评的学者因为匿名而“太随意”。而且因为被测评者是“学界大佬”,为了防止提意见的人遭到打击报复,所有的测评表格都保存在档案馆内,不得公开。事实上在此次的通讯评审中就有学者坦率地填写:“这一著作超出了本人知识范围,提不出具体意见。”
测评过程中,100名学者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是否读过,或者部分读过”,以此检测该项成果在学界的知名度。据介绍,在第一届评选时,对于钱谷融先生的成果,有98位学者表示“读过或者部分读过”。而一位“说服”评委推荐自己的学者,成果知晓率只有个位数。
教育部社科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这个原本在学校内试点的奖项作为全国首届文史哲思勉原创奖,是因为希望用这样公开透明的评审机制,对端正学术风气起到促进作用。
终评现场学者争论激烈
参与昨天评审的19名终评委,此前已经进行了公示。而前期负责推荐的20名专家,也在全国范围进行过公示。终评现场,无论终评委还是旁听的同行和青年学生,都可以举手发表意见,由此,几乎每一个成果都引起了学者们激烈的争论。
在评到一本关于古代汉语语音的研究著作时,学者们争论得面红耳赤。有学者提出:“虽然这一关于上古音系的作品受到很高评价,花费作者50年的心血,但评奖本身并不是评谁付出的劳动多。作品里确实有很多新说,这些新说没有用古语的史实进行论证,这到底是自说自话,还是创新?”这一对作者原创性的质疑,立刻引来同行反驳:“我认为,这一上古音韵的研究作品中引入了西方文化中的研究方法,就是有了创新性。作者对上古音韵未必是完全再现,而是重新建构这一系统,并能自圆其说,这是他的原创性所在。”此时有学者声援正方观点,认为被评审的学者就是原创,学术就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不过他小心得不够”。但是随即又有一位反方学者站起来抓住最后的几秒钟说完反驳的话:“这完全是哲学家的观点,不是语言学家的。”
而在评到文学成果《王梵志诗校注》时,有学者提出,既然是对古文注校,作品的原创性如何体现?知名学者严绍 第一个回应:“我认为古籍整理有些是原创性的,有些就仅仅是解释,现在解释文本越来越多,有些甚至可以说一代不如一代,但是这本著作本身就是对王梵志的研究,把对人的研究和对唐代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且引入了佛教文献来诠释中古词汇,我认为这就是原创性。”随即有旁听的学生和老师也站起来支持了这一看法。
据介绍,对于提名奖的作品,评委会将再次组织第二轮投票,只有过三分之二票数的作品,才能最终获得原创大奖。如果届时没有一个作品超过三分之二票数,则本届原创奖为空缺。
《文汇报》 日期:2011年9月26日 版次:7 作者: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