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民晚报》专版:“智慧点亮城市”《世博·城市·未来——2010个为什么》征集活动

2011年10月11日

   

  指导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团市委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新民晚报社  协办单位: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

 

让孩子们的智慧点亮城市

  缪国琴(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党委书记)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近一周年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为我们的未来生活增添了新的憧憬。城市的未来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属于青少年,属于我们的子孙。引导孩子们思考世博、思考城市、思考未来,是我们的一份责任和义务。

  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和新民晚报社联合策划了《世博·城市·未来——2010个为什么》征集活动,并于去年的10月20日在上海光明大厦举行了“智慧点亮城市” 《世博·城市·未来——2010个为什么》征集活动启动仪式。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了解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在世博园里所见所闻产生的感悟、思考与幻想,特别是他们对未来城市、将来世界的种种疑问和猜想。

  这项很有创意的活动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委、团市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关心和支持。主办单位将在无数的“为什么”中,遴选最有创意和最具代表性的“2010个为什么”,请专家们给予解答并汇编成书出版。

智慧来自传承和创新

  高德毅(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

  教育是基础,未来的教育如何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一周年以及上海世博会闭幕一周年之际,又适奉迎来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举办“智慧点亮城市”《世博·城市·未来——2010个为什么》征集活动教育专题研讨会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我代表上海市教委,祝贺这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也对主办活动的华东师范大学和新民晚报社表示感谢。

  城市的点亮需要智慧,智慧来自于每一位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传承和创新;未来需要教育,每一所学校都要努力打造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后世博时代的上海,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上海走上创新驱动的征程中,我们要努力使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和目标。

教育是点亮城市的基础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一周年了,上海世博会是一次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世界盛会,不仅展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技术手段,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为更好地传承世博遗产,华东师范大学和新民晚报社联合启动了“智慧点亮城市”《世博·城市·未来——2010个为什么》征集活动。“智慧点亮城市”,智慧也点亮心灵;智慧的火种只有点亮青春和未来,才能真正点亮城市。

  今年10月16日是华东师大建校60周年,以教育创造智慧、陶冶品性、推动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一直以来是我们的责任。智慧点亮城市,教育是基础。未来的教育需要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

要能改变孩子的内心世界

  尹后庆(市教委副主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教育已经处于一个历史制高点上,现在需要新的战略性突破,上海的教育正处于突破的关键时期。寻找一个新的突破,需要理念、方法和角度。

  在这里,我觉得要把握好三句话。首先,尽管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经费投入仍然是需要的,但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在上海已经不是突出矛盾。其次,尽管保持良好的学业成绩仍然是重要的,但已经不是全部的教育价值追求。第三,尽管教育质量的标准化也仍然是重要的,但这样的“标准化”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需要的新诉求。

  对教育的评价固然需要分数等工具计量,但更应当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所有课程最重要的是针对性,能改变孩子内心世界的课程才是最重要的。国家课程到了教师手里要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为,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校本化的过程。孩子作为一个鲜活生命,要使他们在学校文化的浸润下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心智发展,更加关注学校的人本价值。

教给学生真爱、求知和科学

  谢海光(市网宣办副主任)

  国庆长假里,中国馆参观人数激增,甚至可以与去年世博会时相比。这是为什么?除了世博会给大家留下的美好印象,其实更说明大家对世博精神的企及。

  现在流行一条短信,说的是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的事情:“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一个苹果砸醒了牛顿,一个苹果握在了乔布斯手中。”而这三个“苹果”分明就是真爱、求知和科技。

  世博会的一个重要力量,就是传递着真爱。而且,从世博会也可以看出,知识与教育、与城市是密切相关的。同样,没有科技的发展,就不可能想象未来会是怎么样的。“三个苹果”揭示的真爱、求知、科技,与“世博、城市、未来”也紧密相连,它们也是在教育平台上贡献给人类的最好的财富之一。

城市与大学,一枚硬币的两面

  徐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人们通常会把人才培养简单地理解为“培养人才”,我以为“培养人”才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本质,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世博会这个平台,就是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的实践课堂。

  城市与大学,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造性地将“城市”作为主题,通过对全球城市发展与创新的集中展示,探索创造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智慧。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大学在其中功不可没。正所谓“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实际上,一流大学不仅仅是一所城市创新培养的摇篮,也是创新技术的源泉,是创新产业集聚的平台,更是一座城市文化精神的守望和传承者。

  上海高校为国家、为上海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大师级的专家学者,培养了大量国之栋梁,为民族振兴、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学是城市振兴发展的强大支撑,是城市活力、城市魅力、城市实力和城市动力的重要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实力。

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丁钢(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拿高考问题来说。今年可能是最“惨烈”的一年,招生异常混乱,在混战中争夺生源,使得很多高校卷入其中。一个大学要有独立的灵魂,而非加入到某个“利益集团”。焦点应该放在高考的改革上,而现在恰恰是用自主招生转移了改革的视野,使改革不能真正聚焦。

  再说人的培养。几乎所有的名人,他们在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时,都有一个感受,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老师对他们的人格影响,以及老师教会了他们怎样学习,而不是从前在学校里获得的“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不能忘了一条,那就是,教育是要让不同的个体在教育中得到分享和理解。这就需要关照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世博会的众多高科技展示,从中也可以看到教育的未来与希望。教育发展与人的智慧培养,是一个动态的生长过程。这就要求,教育既不能“乱动”,也不能“被动”。

增加思维和动手操作

  刘京海(闸北八中校长)

  很多学校仍是按照老师能教什么,设置校本课程,更有效的方法是要先考虑学校需要什么。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研究国家课程的问题是校本课程教材建设的前提。现在国家课程仍有4个问题——仍旧是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仍旧是知识课程为主,动手课程不足;课程的选择性无序增强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差距;课程的“拔尖”与普适性之间的差距。学校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应该先从微型课程入手,逐步主题化,形成学校课程;学校也应少编教材,多数是选用已有的教材,即选择与学校价值取向目标一致的教材进行校本化的增删。 

  学校课改不能简单套用国家课改口号,校长的智慧在于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阶段的目标与口号,课改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通过连续不断的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要实现“两个增加一个减少”,即增加思维和动手操作,增加自学,减少教师的讲。

把握课堂教学转型的新特征

  张人利(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

  全国教育同仁都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上海又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转型,可谓五彩缤纷。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也许已经凸现了课堂教学转型的特征:颠覆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从学科体系为线索转型为以学生的学为线索。

  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的变化,是在“以学定教”的理念指导下一个带根本性的深刻变化,不是名称的改变,也不是形式的改变。当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发生这样的变化之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必然增加。学生读的多了,讲的多了,问的多了,疑的多了,练的多了,听教师讲的少了。教师的指导性也必然增加,让学生先学什么、怎样让学生先学、学生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知道学生哪些已经学会哪些还没有学会、怎样才能让学生的问题充分暴露、教师该讲什么,这也只有在这样的逻辑结构变化下,学生的自信心才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师生关系才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让教育摆脱“功利”回归本真

  吴遵民(华东师大终身教育中心主任)  

  教育最大的问题出在“功利”二字上。上了好的小学才能上好的初中,继而是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最终目标是成为拔尖的“人力资源”,以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及不菲收入。

  快速发展经济的需求,让教育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和空间。一直以来,“为培养人才而大力发展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界广泛讨论的话题。近年来,围绕“教育与人才”的讨论因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逐渐成为舆论焦点,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样的命题与当前亟须回归教育本性、让教育脱离功利化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教育在于培养正直的人,即有人性、且人格完善的人,而非忽视“人”的培养的所谓“人才”;而做到回归教育本性,需要杜绝、改变“教育继续被经济牵着鼻子走”的现状。只有让学校让教育与升学率脱钩,让教育回归本真,并与一切功利的诱惑无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来扭转当下社会对教育的种种不正确认识。    

探索新的国际化教育之路

  仇忠海(七宝中学校长)

  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国际化,这在国家和上海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得到了强调。世博会的举行,让我们开阔了国际视野,也了解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去年华东师大与美国纽约大学合作举办的上海纽约大学,就是教育国际合作的一个范例。现在,闵行区也准备在七宝地区建一所纯粹的国际高中,将来的学生会是各种肤色的。我当了27年校长,国际学校怎么搞?的确感到压力很大。按国际惯例,要称为国际大都市,外籍人口要占城市总人口的10%以上,按目前上海2300万常住人口来算,外籍人应占200万以上的规模,这就对上海举办更多国际化学校提出了新课题。此外,还有一部分海归人士的孩子、有双语背景的家庭子女,他们也大多希望获得中西方贯通融合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找到一个理想模式,那就是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体,充分整合本土的、国际的课程,并对此作新的甄别和修订,这样,才能建起比较科学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之路。

 

  《新民晚报》  日期:2011年10月10日    版次:A22、A23
    链接: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1-10/10/content_784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