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民晚报》:中国娃娃更会察言观色?

2011年10月11日

  怎样抱小宝宝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童言真的无忌吗?……华东师范大学日前举行的上海第三届国际儿童教育与发展论坛上,各国专家的竞相演说,无形中成了对当下不少中国父母不科学的育儿观的“批判”。 

  “袋鼠育儿”

  更为积极 

  华东师大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周念丽,用三张照片对比了父母抱宝宝的方式。中国父母一脸焦虑地将孩子背在肩上,而这样的焦虑也许会传递给孩子。一个针对15个国家儿童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出现笑容的频率最低;在日本,一位母亲将孩子挂在胸前,让孩子的后脑勺对着自己;而美国的一个父亲则是将孩子抱在胸前与孩子四目相对,实验表明,这种被称为“袋鼠式育儿”的抱孩子方法,其影响更为积极。 

  “中国家庭对孩子过度关注,诸如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服等,这不利于培养他自立、自主,也无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周念丽说。 

  幼儿也会“情绪掩蔽” 

  “不许哭”、“不哭才乖”、“不准闹”……这是中国父母训子的经典语录。那么,孩子真的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如吗?不哭不闹的孩子就一定“乖”吗?对这个问题,不同国度的早教专家又形成了观点对峙。美国专家普遍认为,他们的儿童可能比中国儿童更早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更倾向于表现自己的真实情绪;而中国专家则坚持认为,我们的孩子可能更善于理解他人的情绪,倾向于压制自己的情绪以便表现出和情境符合的情绪。 

  “家长们容易忽略的是,总觉得这个年纪的孩子很天真,他们样样都愿意说,正所谓童言无忌,其实,他们在说话时,也是很会看大人脸色的。”华东师大学前教育系博士张婕说,已有研究显示,幼儿在4至5岁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情绪掩蔽”认识能力,即知道内心的主观感受和情绪表达可以不一致,而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幼儿的“情绪掩蔽”似乎得以更加强化。 

  本报记者 王蔚

 

 

  《新民晚报》  日期:2011年10月10日    版次:A24    作者:王蔚
    链接: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1-10/10/content_784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