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民晚报》头版:多看些杂书 先打牢基础

2011年10月10日

 
  
 “创新,首先需要扎实的基础”、“中学应该更宽松,让学生参加更多文体活动”。这样的建议和叮咛,来自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
 
去年10月,在2010上海世博会落幕之际,由华东师范大学和新民晚报社主办、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协办的“智慧点亮城市”《世博·城市·未来——2010个为什么》征集活动正式启动,引起广大青少年的浓厚兴趣,纷纷通过电子邮件和各种方式畅想未来,画出问号。昨天下午,这一活动教育专题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行,徐匡迪院士和本市教育部门的领导、专家一起,和青少年代表互动交流。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缪国琴致辞,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理事长俞立中主持。
 
创新需要牢固基础
 
 “我是‘70后’,我的心和你们连在一起”。徐匡迪调侃自己的年龄,拉近了和台下“90后”学生的距离。南洋模范中学高二(9)班刘雨晴请他对中学生创新教育给出建议。对此,徐匡迪先“泼冷水”,“并非人人都能有伟大的创造,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文明还是中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天才只是少数,多数人是在发展中创新。”他强调,打好基础,对创新非常重要。
 
 “同时,创新还需要突破常规或者敢于挑战权威的气质和精神。”徐匡迪建议年轻人,在通过理科类课程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时,不妨多读读书,通过人文知识的浸润,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他回忆起自己初中时代,最迷恋的书是《封神榜》,如今回想起来,土行孙的身上莫不就有着“盾构”的影子,潜水艇具备的莫不就是“水遁”的本领。“要有想象力,才能触类旁通。”徐匡迪说。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7)班学生李怡雯提问:和大学生相比,中学生做科研、搞创新资源有限。徐匡迪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在杭州读中学时,他做过这样一个课题——调查西湖全年水质酸碱度变化。“几乎不用花什么钱。但是需要每天坚持,每天要三次取样,取平均值,做记录。”徐匡迪说,在他看来,创新不在于花多少钱,有多先进的设备,想法和行动最重要。 
 
成才未必要靠“奥数”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孙冬喆直言,如今的孩子既要面对考试压力,还要奔波在各类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压力太大;久隆模范中学高三学生沈勇杰对徐匡迪中学时代的经历羡慕不已,“您参加过合唱队、田径队,这些文体活动给予了您怎样的人生体会?” 
 
谈到这个话题,徐匡迪对自己的母校杭州高级中学充满感激,他也希望,“中学教育给学生宽松一点,让他们有点时间参加文体活动。”除了大学时学的俄语,徐匡迪的英语和瑞典语都是边工作边学的,他觉得,自己每种语言都学得还不错,或许和从小喜爱音乐,锻炼了敏感的耳朵有关。 
 
 “为什么一定要求孩子学奥数?陈景润、华罗庚都不是学奥数学成了数学家。”徐匡迪建议家长改变心态,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同时,他也坦言,考得太多,考得太难,也是孩子们无法减负的原由所在。 
 
本次活动由市教委、市科委和团市委为指导单位。市科委党委书记陈克宏,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团市委书记潘敏,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新民晚报党委书记吴芝麟、总编辑陈保平,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市网宣办副主任谢海光,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徐飞和浦东新区教育局局长曹锡康等出席研讨会。 
 
(嘉宾、专家发言详见明天《教育周刊》) 
 
《新民晚报》    日期:2011年10月9日    版次:A1  A4    作者:陆梓华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