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献曝
唐小兵
对于1930年代的北平知识分子来说,“来今雨轩”是一个非常熟悉而亲切的公共交往空间,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太太的客厅”、“慈慧殿三号”之类的空间。
作家许钦文在一篇追忆鲁迅的文章《来今雨轩》粗略地描述过:“当时孙中山先生还在,中央公园未改名称。走进园门不久,我左转弯,先到长美轩一望,知道茶摊的藤椅上已经坐满了人,却见不到鲁迅先生。这公园地点适中,交通便利,园内古柏参天,无论游玩和约会亲友,都很适宜。”
相对于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等聚会空间来说,这是一个更加公共、更为开放的空间,在这个小小的社会空间里,周期性地凝聚着北平的知识群体,也架构起北平学院知识分子、作家与天津《大公报》的桥梁。
《大公报》编辑沈从文、杨振声、萧乾从1933年起大致每月一次宴请北平的知识分子,请他们为编辑出谋划策,同时向他们约稿,开展文艺讨论和策划。无疑,沈从文是这个公共空间的灵魂,他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吸引着大量的青年知识分子参与,当然《大公报》的号召力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沈从文一直与京派文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33年8月返回北平后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更让他拥有了与京派文人直接接触的阵地,也让他有了贯彻自身文学理想的园地。此前的《大公报》文学副刊由《学衡》杂志的主编吴宓主持,发表了大量旧体诗文,以及一些相对比较学术化的文章。
胡适在1933年12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听说,《大公报》已把‘文学副刊’停办了。此前是吴宓所主持,办了三百一十二期。此是‘学衡’一般人的余孽,其实不成个东西。甚至于登载吴宓自己的烂诗,叫人作恶心!”谦谦君子如胡适者,在其日记里对一位同样孜孜中国文化之建设(只不过建设的方式与资源不一样而已)的学者以如此愤激之批评,这说明一直到了1930年代初期,白话与文言之争仍旧是一个牵引人心和新旧之争的主题。1934年1月7日,胡适在由其主导的《大公报·星期论文》中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正是《报纸文字应该完全用白话》。在该文中,胡适概述了当时中国新闻报纸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来,中国报纸的趋势有两点最可注意:第一是点句的普遍;第二是白话部分的逐渐增加。这两件事其实只是一件事,都只是要使看报人容易了解,都只是要使报纸的文字容易懂得。”
胡适等力荐的杨振声、沈从文进入《大公报》成为文艺副刊的编辑,在某种程度上就标志着新派文化人占据了民国第一大报的文艺空间,而“来今雨轩”正是刚刚从青岛、上海等地回到北平的编者杨振声、沈从文,联络作者、培养新秀的公共空间。主持编辑工作不久的沈从文,就在文艺副刊上发表《文学者的态度》表明了他的文艺观点,也掀起京派、海派之争。简言之,他的观点就是主张文学应该远离政治、商业,而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这与京派文人的主流观念是一致的,这也是大众传媒与北平学院合作成功的关键原因。
作家王西彦在回忆沈的文章中细致地记述了这个空间的聚会场景:“除了去拜访他,当时还有另一种见面聚谈的方式,就是由从文先生发通知邀约我们一些年轻人到公园里喝茶。我们常去的地方,是中山公园(即中央公园)的来今雨轩,还有北海公园的漪澜堂和五龙亭。大概是每隔一两个月就聚会一次,所约的人也并无完全相同,但每次都是从文先生亲自写简短的通知信,且无例外地归他付钱做东。大家先先后后地到了,就那么随随便便地坐了下来,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以沈从文先生为中心的局面。可是,交谈的时候,你一句,我一句,并不像是从文先生在主持什么会议,因而既没有一定的议题,谈话的内容虽大致以文学和写作为主,也可以旁及其他,如时局和人生问题,等等。时间也没有规定,每次总是两三个小时的样子。完全是一种漫谈式的聚会,目的似乎只在联络联络感情、喝喝茶,吃吃点心,看看树木和潮水,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因此,“来今雨轩”等北平的公共场所在1930年代扮演了一个“公共空间”的角色,它是类似《大公报》文艺副刊等“文学园地”的编辑、作者和读者沟通、交流的场所,根据上述引文可见,它具有相当的平等性,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公共空间,在此活动的成员可以相当自由地表达观点,尽管讨论的重心是在文艺作品,但这个空间集结的文人却超越了单一性,成为众多京派文人尤其是学生辈的文人建立社会网络的黄金通道。
王汎森(编者注:台湾历史学家)曾在一篇短文《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中谈及19世纪欧洲思想之都维也纳,正是“天才成群地来”的地方。维也纳城大量的咖啡馆成为繁星们的养成之所,往往体现了一群人如何把一个人的学问及思想境界往上“顶”的实况。当时维也纳的小咖啡馆,点一杯咖啡可以坐一天,甚至信件可以寄到咖啡馆,晚礼服也可以寄放在那里。譬如维也纳的 CafeGrien-Steidl咖啡馆就包括了茨威格等大人物。
以此为对照来反观1930年代北平的文艺世界,我们也会有类似的感慨,那个时候的北平能够出现废名、卞之琳、朱光潜、曹禺、林徽因、萧乾等群星璀璨的作家群体,也同样跟来今雨轩等类似的文艺空间的存在及其密切的人际互动有关联,这种从同辈人和隔代人吹过来的思想季风和艺术灵气,往往能最大限度地滋生伟大的艺术家,而曾经的来今雨轩就是矗立在历史深处的无言见证。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师)
《东方早报》 日期:2011年10月14日 版次:B10 作者:唐小兵
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1-10/14/content_540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