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会除了由中文系校友董卿、旅游系校友林海担当主持外,“飞人”刘翔、魔术师傅琰东等也作为华东师大校友上台表演, 在场师生连呼:“春晚提前上演了!”整台晚会分“灵:理想乐土”、“志:兼济天下”、“梦:爱在师大”等三个篇章。“桃李不言天下满,六十甲子今又始”,主持人的开场白立刻引起了全场的共鸣。学校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朗诵的《青春的绿洲》,由中文系作家群校友代表赵丽宏为校庆特别创作,诗中将师大写意为师大人生命旅途中的“青春绿洲”和“理想乐土”。随后,华东师大文化界、商界、传媒界的校友代表——作家毛尖、经济学家连平、时事评论员邱震海、文学评论家徐子东等登台,与在场师生分享了他们对母校的记忆与感念。
身着白色套头休闲装的刘翔以一曲《奔跑》将晚会气氛推向高潮,现场即刻出现了万人同唱的“巨星演唱会”效果。刘翔教练、华东师大兼职教授孙海平上台说道:“我和在座的老师们一样都是最普通的老师,学生成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随后,他们一同请出了受邀从全国各地来到现场的60位基础教育一线的优秀校友。“在一辈子坚守在藏区和特教第一线的老师们面前,刘翔甘做配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向基础战线的华师前辈们致敬!”一位华东师大在校大学生感慨道。
在第三个篇章“梦:爱在师大”中,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98岁的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马革顺代表老一辈师大人登上舞台。冯绍雷以“自由之人格服务社会”与师生共勉;马老则深情地说,大学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老师。随后,著名歌唱家、华东师大兼职教授廖昌永为晚会带来了歌曲《老师,每当我想起你》,让观众久久沉浸在感念师恩的情感之中。
六十年来,华东师大人秉承“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求卓越,讲奉献。大学对卓越的追求,是在对具有恒久价值的智慧的创获之中,是在对具有至高地位的品性的陶熔之中,是在对超越国界的全球对手的赶超之中。从一开始就立志光大华夏的华师大人,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创获智慧、陶熔品性的更大作为,推动民族和社会的更大进步,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薪火相继
人才培养
1951年10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以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为基础成立,同时调入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复旦大学教育系、同济大学动物系和植物系、沪江大学音乐系。1952年至1958年,先后调入圣约翰大学理学院和教育系、浙江大学地理系、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系、江苏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专业以及沪江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等三所高校的教育系。1971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恢复原有建制。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97年至1998年,先后合并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1959年被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86年成为全国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历经60年的不懈奋斗,华东师范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前设有20个全日制学院,含56个系,70个本科专业,其中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和物理等6个专业是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现有2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工约4000人,其中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200余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60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栋梁之才。
人才培养
大学对卓越的追求,是在对具有恒久价值的智慧的创获之中,是在对具有至高地位的品性的陶熔之中,是在对超越国界的全球对手的赶超之中。从一开始就立志光大华夏的师大人,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创获智慧、陶熔品性的更大作为,推动民族和社会的更大进步,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华东师大一直坚持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华东师大积极打造一流本科教学。2010年,学校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总量已经超过6000门次大关,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课程选读的多样化需求。自 2007年以来,为免费师范生的优质成长提供了“专业学识与教育知识相贯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贯通、教育信念与国际理念相贯通”的教育体系。学校大幅增加选派优秀学生(含免费师范生)赴境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的人数,不断拓展本科生国际化联合培养方式。
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华东师大确立了“985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划,通过“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优秀硕士研究生访学基地” “优势重点学科/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研究生海外研修和参加学术会议项目”等一批项目,改革招生制度,提高生源质量。革新培养模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华东师大自1980年6月起恢复招收留学生。近年来,学校大力发展留学生学历教育,积极参与国家“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加强学校国际教育园区建设,扩大华东师范大学留学生奖学金,完善奖学金实施办法,吸引更多的优秀留学生。
目前,华东师大全日制本科生 14800多名,研究生 12000多名,外国留学生 4000多名。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努力提升科研水平,积极推进学科建设是华东师大不懈的追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显著增强了学校的科研实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等建设,使学校作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镇的发展如虎添翼。华东师大创立把全国人文学界作为评奖范围的“思勉原创奖”,力求以学术成果评价机制的改革推动自身乃至全国的人文学术的创新发展。
华东师大积极推动交叉学科建设,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等学科交叉平台应运而生。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自建校以来,华东师大始终以服务国家、区域及地方发展作为学校的崇高使命。
在科技服务方面,浦东国际机场东移和九段沙生态工程研究、崇明生态岛建设等一系列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在教育服务方面,重点面向基础教育,加强中学校长系列培训,深化继续教育,重视老少边穷地区支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家教,提供社区培训义务等方面的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在决策咨询方面,教育部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室等部门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长江三角洲港口群设想、上海工业布局优化与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发挥了重要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在志愿者服务方面,上海世博会各类志愿服务、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志愿服务、曙光志愿者等方面的工作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文化传承创新
研究型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力量。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华东师范大学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形成了刚柔相济、博大精深、自信务实、包容执著的优秀文化传统。
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孟宪承将“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的大学理想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中。建校之初,一大批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在这里潜心探究、著书立说,为文理学科开创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六十年来,华东师大不断完善道德文化和制度文化,逐步建设了一批以原创和创新为灵魂的华东师大文化品牌。
大学校园的建筑环境、视觉形象标识是大学文化传统、理念精神、审美情趣的物化和延伸。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凝练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建立完善的、广受认同的当代精神文化表述系统,制作了华东师范大学形象识别系统,构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特色鲜明、新老校区协调一致的校园景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