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果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吗?如今越办越多的中学创新班,是不是真的适合创新人才的萌芽?昨天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幕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思想研讨会”上,校长们普遍认为,刻意的、功利的教育模式,反而会埋没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人才自主成长
昨天首先登上校长培训中心讲台的上海交大附中校长徐向东,抛出的观点语出惊人——创新人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他说:“创新人才只能是自主成长起来的,而不是被刻意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创新素养不能按照固定的模式预定和塑造。任何人要进行创新活动,首先需要拥有自由的心灵、自觉的追求、主动的探索,没有这样的前提条件,无论先天素质如何优良、环境资源多么优质、学习内容多么丰富,都难以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因此,徐校长提出,学校教育的本质并不是培养多少创新人才,而是需要敞开越来越辽阔的希望空间,避免把创新人才培养引入到越来越固化的机械模具中。
学校教育作用有限
昨天研讨会上提供的一份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六大城市《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及学校培养现状调查》显示,在各地的市区学校,有77.8%的学生表示“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有69.3%的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进一步了解科学事实并获取证据”,但仅有15.5%的学生表示,教师会肯定他们的想法并“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相关的调查数据还显示,小学生、初中生自评“具备初步创造性人格”和“初步创造力”的比较多,但到了高中阶段则明显人数下降。这至少说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创造力养成并无显著的正相关性。
创新班不应该变味
那么,现在各地、各校热衷开设的创新班,现状究竟如何?对此,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作了分析。他说,目前有的创新班定下一个目标,要求至少要有50%至60%的学生将来能考取北大、清华,这不就把创新班变成了升学强化班吗?还有的创新班变成了竞赛班,更有相当一部分创新班,学生不仅要上规定的文化课,还要增加创新课程,参加各种竞赛训练活动,在如此密集的课程下,学生又有多少时间去培养兴趣和提高思维的想象力呢?
在给校长们的研讨作点评时,陈玉琨教授只意味深长地提了一个问题:“请问,从比尔·盖茨到乔布斯,哪一个是靠学校培养出来的?”
《新民晚报》 日期:2011年10月18日 版次:A10 作者: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