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师范大学大四电子系毕业生徐欢军不久前创办了“流浪信件收发站”。每个星期,学校信件收发室都有十几封邮件因为地址写得不确切,没法送达收信人手中。小徐在得到学校允许后,将信封正反面拍图,上传到“流浪信件收发站”的微博和人人网上,发挥网络力量寻人。除了“守株待兔”,他还主动找线索,联系收件人,至今已经让15封“流浪信件”找到了主人。
本报见习记者 李晓清
只有寝室号没楼号 每星期有数封邮件等待“退回”
谈及创办初衷,小徐笑着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大四刚开学时,朋友给自己寄了张明信片,小徐告诉他地址后,左等右等都没收到。后来,他坐不住了,去学校物理楼的信件收发室找,终于找到了“躺”在那里多日的明信片。“原来是我告诉朋友的地址有误,才没送达。”小徐恍然大悟。
与此同时,他还发现,与自己的明信片有相同命运的还有很多。经询问收发室工作人员后,他才知道,原来每个星期都有十几封邮件因为地址写得不确切,没法送达到收件同学手中。而学校收发室的做法是,定期将这些信退回给邮局。
“寝室楼号没写,是一大原因。”小徐在学校收发室拿起一张明信片。记者看到,该明信片只写了“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公寓507室,×××收”。
“本科生公寓有那么多宿舍楼,没写楼号的话,怎么寄到收件人手中呢?”小徐告诉记者,有些人的地址栏干脆就是“华东师范大学×××收”。在流浪信件中,也有一些是邮局退信,其间,有些同学寄往公司的求职信被退回来了,但因为退信地址不明确,还是到不了寄件人的手中。“求职信对毕业生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收到,或多或少会有损失。”小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微博上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结果得到了身边朋友的支持。他的寝室同学龚剑成还留言道:“乔布斯没有时间,但你还有时间。”
上传流浪信照片 发微博、发广告单找寻主人
小徐的具体做法是:每周去学校收发室的退信专区,取“流浪信件”。然后,他将这些信件正反面拍图,上传到自己创建的“流浪信件收发站”微博和人人网上。在这两个网络社区上面,小徐加了大量华师大学生“粉丝”。因此,收件人本人或者朋友看到此信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只要他们发私信或者站内信和小徐取得联系,在确认身份后,他就会把信件亲自送到他们手中。
要使收发站运作得更有效率,就要广而告之,得到更多华师大学生的关注。他为此自掏腰包,印制了40余份小广告。小广告设计成了明信片的样子。在地址栏,小徐写上了“TO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全体同学;FROM华东师范大学
闵行华师大流浪信件收发站”。在内容栏,他写道:“你有过苦苦期盼好友信件,却无果而终的经历吗?”“你有过满怀喜悦地寄出一封信件,却久久没有回信的经历吗?也许是你的粗心,抑或是其他原因。它们在流浪!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主人,找到回家的路。”而在贴邮票处,他还精心设计了收发站的网址二维码,只要用手机读取二维码,就能轻松进入收发站的微博。
迄今为止 已有15封流浪信找到归属
迄今为止,小徐已经让15封流浪信件找到了它们的主人。华师大本科生徐同学的好友到浙江桐乡旅游时,寄给了她一张明信片,但因为只写了“华师大本科生公寓409室”,没写具体楼号,无法送达。小徐在收发站的微博上发布了这一信息,很快她的寝室同学看到了,便将这一信息转达给了徐同学。当这位徐同学拿到明信片时,连声对徐欢军表示感谢。
小徐也并不总是守株待兔,有时,他也会主动找线索,联系到收件人。有一次,他看到有一连3张风景明信片没有送达收件人,明信片上还写了收件人的网友“mach-lie”。他便猜测,这组明信片的收件人和寄件人有可能是豆瓣网的明信片互寄小组的。“在这个豆瓣小组上,小组成员在旅行途中,给其他成员寄很多风景明信片是常事。”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果然在这个小组中,搜索到了网友“machlie”。当“machlie”拿到明信片时,激动地说,这些明信片对自己很重要,她也愿意帮助小刘以后一起干。
学校收发室
非常支持,弥补未能送达的遗憾
当然,小徐的行动也受到过不屑和质疑。在“爱在华师大”论坛上,网友“逆刃”就说,“没收发过多少信呀,凡是发来的都收到了,完全没有感觉到必要性。”“大家对收发站没有热情,也很自然。”对此,徐欢军则坦言,有相同经历,大家才会感同身受。当一张几个月都没收到的明信片,突然送达到自己手中时,这份快乐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对于小徐的做法,学校收发室的姓胡的工作人员表示“非常支持”。“学校收发室每星期都有十几封无法送达收件人手中的信件,一年积下来,少说也会有六七十封。”她告诉记者,有些今年4、5月份送来的信,到现在都还在这里。对此,收发室以前的做法是定期退回给邮局。而小徐的行动则是一大弥补,既能让寄件人的心意得到传达,也使收件人得到了一份意外惊喜。
小徐的困惑
准备考研的他目前还没找到接班人
“我本来还有些担心,有些人不大乐意将自己的信息曝光在网络上。”小徐告诉记者,对于明信片的具体祝福内容,他会做专门的模糊处理,减少寄信人和收信人的隐私曝光率。此外,对于流浪信件收发站的准入门槛,他一般都限定为华师大学生,今后,他还会在准入门槛上做进一步的考量。
小徐今年大四,作为毕业班的学生,他目前正在静心准备考研。虽然是上海人,他周末也很少回家,平时就在图书馆度过。维护流浪信件收发站,对他而言,也耗费了一定的时间。但他更担心的是,自己离校后,由谁来继续维持收发站的运营。“我想过要‘招聘’几个华师大学生,一起参与,要求是非毕业班学生,在校时间比较充裕。”但小徐也坦言,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有一个华师大研二的学生也表达过相关意愿,但他正忙于实习,在校时间不多,因此并不适合。”
昨天,小徐的“流浪信件收发站”微博已经被华师大官方微博转载,关注度因此陡升,这让小徐看到了一丝希望,“相信流浪信件收发站今后一定能继续办下去”。
《青年报》 日期:2011年10月27日 版次:B01 作者:李晓清
链接:http://youthdaily.why.com.cn/epublish/node4/node40045/node40049/userobject7ai29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