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上海支部生活》:谈谈价值观问题

2011年10月25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整个经济运行向市场化转变,出现了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新特征,这也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多次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加强“三观”教育,价值观问题逐渐为各界所普遍关注。本期“大讲堂”栏目就价值观问题开展了专题连线与走访。

  价值观是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在任何时代,追求物质享受都是人的本能。农人努力使田地多产,商人努力赚钱,自古皆然。即便对于孔孟先贤,依然“食、色,性也”,而且要“食不厌精”。对物质享受的理性追求,提供了人类基本的前进动力。然而,理性地追求物质享受是人类本能,而不是价值观。价值观不是本能,而是精英们制造的关于“社会”关系的观念,要求在获取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不择手段,不能伤害“社会”中他人的利益。

  价值观不是一般的观念,它是关于是非曲直的观念,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正因为有了它,人类才能分辨生活的甜酸苦辣,才能懂得耻辱和光荣,才有了关于光明的梦想。

  价值观集中体现为“纲常”,也就是埋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行为准则”,它是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价值观不稳固,行为准则随之紊乱,社会关系中的矛盾也就会被催化。如果教师同时自认是赚钱机器,官员同时自认是商人,则各自的行为准则就会混淆紊乱,导致怪异行为。

  仁云(资深媒体从业人员):

  价值观问题现实而又虚幻,但确是一个切切实实的根本问题。放眼当下,人们会发现,国人的价值观是存在突出问题的:似乎,大家都在追逐利益,现实和小时候老师说的不一样,老实人都是傻子,成功的都是打破常规的人;似乎,投机取巧、阴谋权术、厚黑之道、虚以委蛇才是立身之本……问题在哪里?就在价值观上。价值观被严重扭曲变形,直接导致了众多社会问题,离婚率攀升,贪污腐败盛行,缺乏安全感,新生代自私自利,坑蒙拐骗随处可见。时下,各个阶层都不同程度地有一些牢骚和抱怨,“端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价值观存在严重冲突。

  现在的中国社会,随着经济大发展、社会大流动,各种矛盾增多。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矛盾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而减少,中国社会发生广泛的、深刻的变化,今天的中国对我们很多人而言依然是一个“新中国”,变化之大,让人应接不暇。常说,衣食足而知廉耻,但饱暖可能也会思淫欲。要解决这些矛盾,还必须要有发展经济以外的手段,根本的,就是要好好解决价值观问题。

  莫让GDP背离了核心价值观

  钱为钟(市直机关干部):

  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不必讳言,改革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背离初衷的弊端。取得的成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出现的弊端则主要是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果。

  经济发展和GDP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的必要物质基础,但如果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和GDP就变成GDP主义了。GDP主义只讲经济总量扩张,不问其分配、成果属谁,不问生产目的是否满足人民的需要,不问其来源是否合法。GDP主义是经济领域抛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果,它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果,最大的莫过于又反过来促使各个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解体,导致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泛滥。

  高国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

  让人欣喜的是,经历过快跑猛追后,中国人开始审慎思考适度的节奏对生活的影响,GDP增速的回归和对慢生活的推崇是明显标志。

  在社会相对浮躁的当下,“慢下来”是一种日趋成熟的价值观,也将为人们解决更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为“慢”是通过耐心、慎重和深思熟虑表达对人与社会充满关怀的、负责任的创造。

  从快到慢的变迁,折射中国人心态更加从容。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发展动力转换、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升级的需求迫切;世界范围对经济、科技制高点以及国内地区间对高端要素和产业资源的竞争日益加剧。认识到这种粗放式增长的不足,并积极付诸调整,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我在中国逐渐放缓但却更加坚实的脚步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价值观教育要求实要给力

  赵修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价值选择的两难问题,给人们带来困惑。这些问题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地对此作出分析,才能使我们的价值观的教育收到实效。离开了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价值观的教育就会变成一种空洞的说教。

  诸多两难境地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回避。其中能力和道德的两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如果一味地向能力倾斜,人们一味地追求能力而无视道德和德性,那么就无法开启人们对于道德的需要,尤其是对自己的德性修养的要求,没有这种需要,道德教育就失去了基础和动力,价值导向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灌输就变成了一厢情愿的事情,好像向一个盖子未打开的瓶子注水一样,有时甚至会引起逆反。

  价值方针必须具体化,才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这里就涉及一个价值的层次性问题。价值领域与事实领域,评价领域与认知领域的区别就在于,价值和评价是一个涉及人们的主观态度、追求、目的和情感倾向的领域,它所回答的问题不是“事物是什么?”“外在的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什么?”等等;而是“什么是合乎理想的、值得追求的?”“什么是合乎规范的因而是值得尊重和值得仿效的?”价值观问题的核心就是一个“什么是值得追求的?”这样一个问题。价值观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要回答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两难问题的一个特点是它往往与社会政策有关。两难选择,常常是由政策引发的,社会转型时期,制度、机制和具体的政策都在发生变化,这一特点尤其突出。而政策所导致的利益的分配,所引发的导向作用比一般的理论教育和宣传对人们思想的作用要强烈得多。为此,必须改变那种道德教育只是宣传教育部门的事情的观点。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一种核心价值观能否成为主流,以及能否巩固其主流地位,在于创造和宣扬这种价值体系者与人民大众交流能力的强弱。价值观教育应该及时更新语言表述,使之有强大的渗透力,清晰地回答而非回避人民热切关心的现实问题。

  要知道,如果“主旋律”成为官气十足的“党八股”,那就不是主旋律了。要求人们“认真学习”的党的文件谁都看不懂,也不爱看,就不叫“党”的文件了。毛泽东惯于使用人民的语言,是他成为人民领袖的重要原因。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他用“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来说明他的“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一个全新的价值观,就这样传播到了全社会。过去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确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发明了能打动民心的通俗口号。比如“打土豪,分田地”这六个字,通俗而又精确地体现了党的复杂纲领,深刻地触动了所有人。而今,我们新时期党的领导层也关注到文风问题,力戒“长空假”,力推“短新实”。

  没有“精神”,中华民族是不可能世世代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这精神的骨架,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维系和巩固这一价值体系,有赖于我们细心地呵护承载这一体系的典型符号——从《义勇军进行曲》,到狼牙山五壮士,到八女投江,到黄继光,到埋葬在坦赞铁路边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尸骨——这些符号是我们国际观和民族观的载体和基石。正是这些处在核心价值观体系外层的基石构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长城”。

  共产党人尤要解决好价值观问题

  仁云(资深媒体从业人员):

  我去遵义会议旧址参观,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红军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到达遵义时已经疲惫不堪,损失惨重,他们没有统一的军装,抓到什么穿什么,有人穿的是地主的花花绿绿的衣服,当地老人管红军叫“花子军”。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德还在遵义会议旧址隔壁的一所天主教堂内主持会议,纪念两个素不相识的德国共产党人——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有主义的,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失魂落魄。正是这种坚定的信仰,把大量民族精英吸纳团结到队伍中来。

  比照当前,很明显的是,一些党员干部在懈怠,没有革命战争年代的拼劲。重庆的一所监狱边上搞了一个廉政教育基地,墙上写着“边区十没有”,没有吸毒、小老婆什么的。但如今,有的党员干部变成了“十有”了。为什么会懈怠?因为没有忧患意识,因为没有解决好价值观的问题。

  钱为钟(市直机关干部):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我国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但在一切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的同时,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党员干部,有的甚至是领导干部往往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从而引发了不少问题。社会上的一些人乘虚而入,趁机拉拢、腐蚀我们的党员干部,动摇他们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做了腐朽思想的俘虏,有的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一些党员干部会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置之脑后,做了腐朽思想的俘虏?江泽民同志曾对这一现象作过深刻的分析,他说:“有些干部、党员在考验面前就已经打了败仗,有的革命意志衰退了,有的走到邪路上去了,有的甚至堕落成为社会的蛀虫和罪犯,归根到底就是这些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出了问题。”这种情况表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我们强调共产党员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但并不等于说我们无视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存在。共产党人不否认社会成员有个人的利益、个人的抱负和追求,但是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它要求个人的理想、抱负和追求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道德的规范。我们的干部和党员如果只是为自己、为家庭而活着,那么他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就很有限。与此相反,如果我们的干部和党员是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而奋不顾身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这样的人生就会为世人景仰。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共产党人不仅不能降低自己的追求标准,而且要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牢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自觉自愿地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上海支部生活》  日期:2011年10月24日   
  链接: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169930/1599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