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人民政协报》孙亮:警惕学术批评的“变异”

2011年10月24日

 
 
 
孙亮
 
依照学术界的现状,我们通常可以将“学术批判”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对于学术“问题”本身展开的讨论、商榷、驳疑等,以达至真理的澄明。二是指对于学术“规范”而言,通常是指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诸如剽窃、抄袭、引文不规范等进行公开的批驳、谴责。三是对于学术“共同体”本身的一些“不良现象”的批判,诸如文山会海却成果全无、国内国外全是“走秀”。如果仅就第一点来讲,任何的批判对话都能够真正刺激学术的增进,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而对于后两点来讲,“学术批判”能否达至其“唤醒”学术求真的“天道”之目的,本身就成为问题。
 
首先,学术批判日趋成为一种娱乐。如今学术造假已经成了老百姓都知道的事情,在这个如西方学者鲍德利亚所认为的“消费”引领“生产”的消费主义时代,对于学术这种原本是很少人,即学术共同体才关注的问题,现在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知道,在信息传播中有一种“信息茧房”现象,说的是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总是只接受那些自己有兴趣的、符合自己观点的,同时将其他信息过滤掉,时间长久之后,人们便会被包裹在自己所掌握的狭窄信息之中,从而形成一种“狭隘意识”,所以会造成对某一问题所表达的意见越来越偏激。这对大多数人都适用。从传播学视角看,媒体也可能更多地去迎合这种偏激,激起大众兴趣,寻求卖点。这一点,从今天更多的对学术不端的媒体报道中可以窥见。这些报道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学术之外,从而使学术问题本身被忽略。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媒体在公布什么学者抄袭的时候,更多的是将读者对学术本身的不满情绪引向对受批判者的谴责、谩骂,使本来很严肃的学术争论滑向一种大众娱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后,学术问题仍没有解决。
 
其次,学术批判日趋远离求真问道的本意。学术共同体疾病重重,一方是学术批判的“好不热闹”,一方是学术不端的“我行我素”。为什么越批判,这种现象越严重呢?可能有人会反问,是现象的更严重才导致更多的学术批判。其实,将作为社会事实反映的社会意识即学术批判调整为“逻辑在先”,意图是想说明,正是通过这种学术批判使人们看到了“学术的虚无”(当然并不是真正的虚伪)。学术批判沦落为一种是非之争、义气之争,对整个学术共同体成员而言,这是一种自我鞭策、自我约束,还是更容易导致一种自我放逐?学术是一种实现自我的志业,这种“实现自我”不是说通过学术实现自我的仕途、钱途,而是说,学术本身就是其兴趣、理想,当人们在学术批判中看到再权威的专家也不过是一个剽窃者的时候,学术能否成为志业就不能不值得疑问显然,对于学术批判本身不容乐观,如上列举也只是窥其一二的现象。最后,我认为需要呼吁的是,人们应将学术批判推进一步,更多关注学术批判的前提,这就是要对造成这种学术不端的制度层面加以拷问,将学术规范变成一种学术制度,从而成为学术共同体的一种契约性力量,唯此,才能真正推进学术的进展,并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改革做到真正有效地扼制学术不端行为。梁启超先生说,“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希望梁先生的这句话,不会在我们这些人的手里被解读为,“学术不过就是一种权钱术”。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人民政协报》    日期:2011年10月24日    版次:C1   作者: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