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青年报》:半数网友:很想节俭,能给点指导吗?

2011年11月02日

 
俞霞 制图
 
CPI屡探新高,工资却紧巴巴地原地踏步。当日益飞涨的物价和渐渐耗尽的资源开始触痛人们的神经,老百姓们开始开动脑筋想着“可持续”地过日子。昨天是世界勤俭日,在这个并不为许多人所熟知的日子中,本报联合腾讯微博开展了“晒你用过最久的东西”的网上调查。截至昨天下午6时,共有4867名网友参与了网络投票,20396名网友参加了“晒物”行动,741918条关于该话题的讨论。94.19%的网友表示如今“资源匮乏,需要节俭”,同时近半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很想节俭”,但需要指导。
 
本报记者 丁烨
 
网调 你是节俭达人吗?
 
10月31日是世界勤俭日(WorldThriftDay)。该节日旨在号召人们勤俭节约以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本报与腾讯微博联合开展的网络投票中,几乎所有受访者针对“现在的社会还需要节俭吗?”,把票投向了“需要节俭,资源匮乏”选项,而选择“无需节俭,不心疼”以及“无所谓”的分别只有2.14%和3.67%。
 
尽管人们都认同勤俭这种生活方式,不过却有将近半成的网友表示自己虽然想节俭,但需要指点50.08%。称自己是“勤俭分子”的网友也不在少数,有41.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已经可称为“节俭达人”,而认为“没必要节俭”仅有96人(1.97%),认为“无所谓”的有295人(6.41%)。
 
在“你用过最久的东西”的多选题中,家居类物品登上头名宝座(1411人,17.33%),紧随其后的是服装类用品,共有1378选择,占到17.19%,第三是电器类,共有1342人投票,占到16.68%。以下依次为日用品类,其他类、房产类以及饰品类等。而人们拥有这些“旧物”的年份,有1505名网友选项了10-30年(32.11%),1404受访者选择了5-10年(30.5%),1-5年的有1099人选择,(24.72%),30年以上(400人,8.54%)以及1年以下(163人,4.13%)都成为少数。
 
晒物 “许多东西年龄比我还大”
 
家中究竟有些什么老古董呢?可能这个问题,年轻的网友还需要问问父母才能知道。在“晒旧物”的主题中,许多网友都将自家的稀罕物公布了出来,其中既有清代就开始传家的珍贵汉白玉坠子,也有不值钱却一代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日常生活品。
 
网友“安静的没有杂质”说,她用的最久的一样东西是奶奶小时候给她买的一根头绳,“因为恋旧,一直不舍得扔”;“兔宝宝”说“家里的自行车,比我年纪还大,有三十年了”;“爱的印记”说“我的梳子,从小学三四年纪就用它了,即使搬了几次家,也对它不离不弃的。现在大二了。”;“唐某某”晒自己的书包,因为“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走入社会,虽然不是名牌儿,但有感觉。背上它每时每刻会有一颗年轻的心。”……
 
在这些晒物中,记者发现,其实很少有真正的名贵品,那些经常被提及的东西大都是那个年代极为平常的“三角牌电饭煲”、“永久自行车”、“英雄钢笔”等,而没有牌子的东西就更多了,从水杯到睡觉的大床,从出生时包住自己的毯子到奶奶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做的鞋垫,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因为被岁月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与感情而对主人显得异常珍贵。
 
网友Maxine说,她至今都要一直戴着小时候妈妈带她去商店买的手表,这只一直伴随她成长的手表,“每天都要有事没事的看看它,一天不戴手表就会觉得少了点什么”,而网友“夏曦璐”说,“1993年母亲帮我买的一件绿色运动衫,我穿着读完了初中,后来我妹妹就拿来穿,一直穿到现在。(虽然她已嫁人了,但回娘家时还是会拿出来穿的)”。许多网友一边自嘲着这些东西的“不值钱”,一边却诉说着它们在心目中的无价地位,那些不舍得扔掉的旧物,还会继续让自己的孩子用,一代一代传下去。
 
呼声 想过更环保的生活   
 
各种省水、省电、省油的点子,如今在许多论坛上都是受人追捧的热帖。篱笆论坛的网友小金告诉记者,在现在这个追求环保的社会,这类帖子的发帖者与跟帖人都不再需要遮遮掩掩觉得怕别人说自己“抠门”。“资源有限,如果能循环利用各种不可再生资源,难道不是好事嘛?”不过小金坦言,由于目前的社会“炫富”风气还比较兴盛,因此“节俭主妇帮”的成员们还需要更多专业的环保人士来指导自己生活中的许多细节。这一点与网调中网友们的观点不谋而合。“比如,我在网上看到日本有专门的电视节目教主妇怎样利用吃过的牛奶盒做废物盒的视频,节目会教你怎么制作这类循环利用的小物件。现在我国电视里也有,不过还不多。许多有创意的环保组织也没有真正深入到社区,许多老百姓虽然有节俭的想法,但缺乏更有创意的节俭点子。其实,现在的人更多的不是为了省钱而环保,而是真正想过一种低碳生活,省钱只是副产品而已。”
 
尽管并不知道昨天是世界勤俭日,但住在长宁区威宁路的陆小姐却是个坚定的“低碳主义者”。平时来回骑车1个多小时上下班的她表示:“我希望,社区能经常性、定期组织一些环保讲座,将一些高深的理念化为生活中可操作性强的简单方法,这样,绿色生活才会真正走进老百姓家中。”
 
专家 节俭,有关物质更有关精神
 
 “勤俭持家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是这种美德被现在的‘快销’时代而淹没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仲富兰觉得,如今人们被许多提倡“加快消费”、“今天用明天的钱”之类的理念所影响,一度曾认为节俭是一种过时的做法。“但对于人类来说,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必须考虑资源的反复利用、循环利用。我国古人也说成由节俭败由奢。这与抠门是两回事。”
 
仲富兰指出,人性的贪欲是无止境的,在今天提倡节俭不仅是为了物质,更是为了“精神层面”。“这是一种好的社会风气,所以我很提倡现在的创意产业,将环保作为核心元素,热爱自然,热爱绿色的生活。在消费的同时,人们应该想一想,你每多用一样东西,就是在向自然索取。过更环保的生活,其实就是在保卫我们生存的家园。”
 
《青年报》    日期:2011年11月1日    版次:B06    作者:丁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