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诗人、作家李德武
嘉 宾:
诗人、《星星诗刊》副主编靳晓静
诗人车前子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周圣伟
江苏省教育厅语文教研员朱芒芒
“他们”诗派代表诗人小海
诗人、《苏州杂志》副总编陶文瑜
10月29日,作为“放飞青春——首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的一个重要活动,“放飞青春”诗歌沙龙在诗人、教育专家和师生们的推动下,把诗会引向一个高潮。本次诗歌沙龙是一场关于诗歌的头脑风暴,主要探讨了青春与诗歌、生活与诗歌、文化与诗歌的关系。参加诗会的约400名师生参加了沙龙。
青春和诗歌是孪生姐妹
李德武:今天我们在座的同学和老师有三四百人,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诗歌沙龙。
大家都处在青春时期,我们也曾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很多同学在诗歌里写了很多青春,可我觉得还比较空泛。青春关乎激情和活力,请嘉宾谈谈诗歌和青春的关系,对年轻人追求诗意的生活有什么建议,不懂诗算不算青春虚度。
小海: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开始写作。听了你们的诗歌我很有感触,你们可能比我们那个时代更加不容易,因为你们现在选择的余地更多,在我们读书的上世纪80年代选择比较单一。我和诗歌结缘,是因为当年写诗是一种时尚。另外,在某种意义上说,写诗还是一种反抗,是青春期的一种反抗形式。诗歌是另一个世界,对世界的想法和看法在诗歌表达中可以宣泄出来。这个时代还热爱诗歌,还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确实不容易。
车前子:小海说你们在这个时代写诗不容易,这话我不太同意,我觉得写诗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容易的。青春和诗歌,可以说有关系,也可以说没关系。如果说有关,那么是天才的关系。青春期的写作,具有一种伟大的力量、一种光芒,它照耀着你。在古代有李贺,在西方可能是兰博,他们的诗歌和青春有关系。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青春期的写作只是一种记忆、一种回忆,它可能会增加你的今后生活品质或品位。或者你选择一种很好的方向,它培养出你身上某种独立的性格,某种对世界的看法或你对自由的感觉和反抗精神。
在你们这个年龄对诗歌应该是热爱的,写诗不一定以后要成为诗人,这不重要。从教育的角度讲,写诗不仅仅是宣泄情绪,应该通过你的写作领略到汉语的美,这是现在语文教育中的最大问题。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像报告一样,没有一种柔软的东西。柳校长提出的诗性教育可能可以来弥补这个东西。
陶文瑜:关于诗歌和青春的关系,我觉得可以举今天的例子。今天,我们举行这样盛大的诗会,青春就和诗歌很有关系了。但是诗歌和年龄无关,和境遇的坎坷或顺畅、时代的好坏都没有关系,诗歌只跟自己的心灵有关系。
诗歌要有距离。很多年前我看了一篇小说,叫《河的第三条岸》,说的是男主人公子孙满堂,突然他买了一条船离开家,远远地到水上去了。他有时候经过他的家,远远地看着他的家……诗歌就是要有距离,这样处理诗歌,可能会处理得更好。
周圣伟:诗歌要用心去写,用心去感受、去阅读,用独特的触角去触摸,用独特的语言去表达。
诗歌和青春有关,但是诗歌和激情更有关系。青春时期写的诗,大多还是一种习作,真正的诗可能是成了诗人以后写的。那个时候技巧可能掌握好了,但是激情可能减退了。难能可贵的是,在懂得诗以后还保留着那份激情,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对生命的一种真诚。在这样的基础上写的诗歌,可能会更感人。
靳晓静:诗歌是青春的孪生姐妹。青春期的学生还不成熟,非常想反叛,这时候自我冲突是很大的,冲突的一个很好的出口就是写作。很多人不管是从写日记开始还是把片段的东西写在笔记本上,这都是青春的一个记录。很多人写作都是从诗歌开始的,像阿来、贾平凹等,都是从写诗歌开始的。写诗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是它会使人有更高的审美能力。
诗歌和生活之间是没有鸿沟的
李德武:我们对上面的话题进行延伸,请嘉宾谈谈关于“生活与诗”的问题。
周圣伟:写诗和生活之间,我认为是没有鸿沟的,我17岁以前写新诗,还得过一个奖,17岁以后写旧体诗词,一直到现在。当中中断过一段时间,行政事务太过繁忙,后来,1992年以后,我辞掉一切行政职务,又开始不断地写了。我就感觉写诗的时候我脱离现实,沉浸在自己的情感里面,等写完诗以后,我又跳出,该做的还要做,该吃的还要吃,该笑的还要笑,该哭的要哭。所以,写诗歌,从我的经验来看,也是要有一种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的。
李德武: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能写诗。为什么有的人写出来,有的人写不出来呢?为什么有人写得好,有的人写得不好?那是因为没有做到个性化,你没有做到艺术独立。艺术的独立来自于人格的独立。艺术的个性来自于对生活体验体会的独到性。诗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当别人睡着的时候他清醒着,当别人清醒的时候,他梦着。所以,想写作好诗,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走寻常路。
诗歌写作意味着开拓和冒险精神。一个人在从事语言工作的时候,他是最没有生活保障的,所以在现在这样一个务实的时代,很多人不写诗了,一批诗人放下文笔开始经商。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这些在经商当中挣了钱的人又回来了,找到诗歌,因为他知道钱不能让他的精神获得满足。所以,不管今天你要追求的目标是考学还是其他,都必须知道将来有官在身、有钱在身的时候,你都必须是一个有精神的人,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健全和完整的人。而这种健全的人格和完整的人格必须是以独立和个性为标准的。
诗歌是文化中灵魂一样的东西
李德武:前面,我们由“青春与诗”延伸到一个人在生活当中跟诗的关系。现在,我们再进一步拓展到文化领域。文化在一个民族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灵魂作用,诗歌又是文化当中灵魂一样的东西。诗与文化有什么关系呢?各位嘉宾可以以苏州为例来谈。
陶文瑜:我觉得一个城市,物质的陈设摆在那里,岁月和情感就是它的包浆,这个包浆就是诗歌,这就是诗歌和这个城市的关系。
车前子:我觉得诗歌就是灵魂中的一种闪现,如果诗歌也要将情感变成一种思想的话,诗句就毫无意思了。诗歌里有更复杂的东西,不要太依赖所谓的文化。灵魂是什么,这是诗人要探索的东西,只有每个诗人进入到灵魂层面,诗人本身的独特性或者个性才会体现出来。
听完上午的诗歌,我觉得同学们的思维太普通了,这是很糟糕的问题,这对你将来的写作都是有影响的。我认为作家的方言思维是很重要的,我们看鲁迅的作品、废名的作品,都能在里面看到方言思维。同样一句话,用普通话读一遍后,再用方言去读,会有不同的东西,而写作恰恰就要从方言开始的,不是说用方言写作,是用方言思维。
小海:刚才大家提的问题有三个主题词——苏州、诗歌、个人,坦率地说,我觉得是诗歌带我走进了苏州。我和苏州非常有缘,这或许也是命运的安排,我对苏州的印象是富有文化。我的爱人(曾是我的笔友)就是从苏州十中毕业的,通信时她念初三,后来成为我的爱人。我有一个朋友,是诗人,也是散文家,他说“苏州园林就是中国人的教养”,当然他说得非常书面化,但我来到苏州后,我觉得苏州也改造了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包括我个人的生活、诗歌的面貌,都发生着一些变化。我想,这就是城市带给我的变化。
朱芒芒:我走过很多城市,我认为苏州是最富有诗意的城市。当然了,今天的苏州和我1980年第一次看到的苏州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当时从火车站出来,看到马路是一个石子一个石子铺成的,很有味道,但现在呢,它们早已消失了。尽管如此,苏州的诗性要素,保存得要比其他城市多得多。生活在诗性城市里面,要加强自己的诗性教育的修养,给生活增加一些亮色,让心灵得到更多的塑造。
《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年11月8日 版次:3 作者:杨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