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民晚报》[夜光杯]陈保平:传承与传奇

2011年11月21日

华东师范大学六十周年校庆之际,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校史陈列馆和闵行校区文脉廊落成,这让大家知道,华师大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纪廿年代的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华师大成立时,复旦、同济、圣约翰大学等部分系科并入其中,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现在,华师大把六十年前的这些历史也补上,这样,一所大学文脉的传承就比较清晰了。
   
步入陈列馆,你不仅可以看到大夏、光华大学当年的历史照片,一大批在中国学界影响深远的学者、教授的名字赫然墙上,如吕思勉、许杰、施蛰存、孟宪承、穆时英、储安平、冯契、王元化等,还可以戴上耳机,聆听大夏、光华,甚至圣约翰大学当年的校歌。这些歌的歌词单纯凝重,亢进中有几分不甘,曲调则有点像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带点淡淡的忧伤,让人想起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处境。有一首作于上世纪20年代的《光华歌》,歌词是这样写的:“听我们三呼光华、光华、光华,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光华,光华要同德同心,爱国爱群的光华、光华、光华,努力为学的光华,光华要读书运动爱国运动并进的光华,光华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光华,光华,光华,教人好学不倦深思精进的光华,光华要虚怀若谷,允恭克让的光华,光华,光华,培养人格的光华,光华,光华,捐除私见大公无我合力同造光华,光华要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光华,光华,光华,我们爱护光华。”
   
仔细听来,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育人理念、精神抱负大致都在里面了。华师大第一任校长孟宪承先生也曾是光华大学的创办人,当年他提出的大学理想即“知识的创获”“品性的陶冶”和“民族的社会的发展”,有学者说:“经过岁月的淬炼,它也成为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源流和导向之一。”于是便会想,解放后选择这两所大学为华师大的基础,是不是也与它们重德重人格教育的传统有关?
   
追溯历史其实也是要有一点勇气的,至少告诉大家,我们今天的建树和成果都有来历,是一代一代人的聚沙成塔,并不是哪个人赤手空拳打造出来的。特别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积累、疏理、扬弃、传承、光大,对一所大学来说至关重要。这一点,华师大校史陈列馆还可再作些努力,把文脉的延续梳理得更清晰些,像吕思勉、孟宪承、刘佛年这样既是传承又富有开创性的人物值得好好研究,不妨也可让本校教育系、历史系的同学作为课题来做,让人们在陈列馆乃至整个校园看到活的传统。
   
由此也想到了当前的文化创新。现在人们似乎更想看到的是传奇,文化产业的市场驱动自然也会“好奇追新”。常常一出戏、一场演出,声光电让人眼花缭乱,形式与技术的创新已达较高水平,但有文化含量、能触动心灵的东西还是太少。有时包装和营销的功夫超过了作品或者说产品本身的价值。文化是有其特性的,在文化的创新上,可以说,离开了传承,很难走远。而传承却要下功夫,做功课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既是一座巨大的富矿,也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弄几个青铜器、飞天之类的形象就称作中国元素完事,这不叫传承,而是对传统的敷衍。这方面,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做得比较好,他们的创新有传承基础,几年磨一戏,如《曹操与杨修》《廉吏于成龙》,有思想也见功力,重演率较高。像张军、史依弘这样海内外有名的青年京昆演员,除了天赋,与他(她)们对流派的学习、揣摩、苦练是分不开的。《中国达人秀》节目表现出的民间传承也给我们诸多启示。最近,王安忆的新著《天香》也是传承功课做得让人敬佩的典范。
   
当然,要成为文化大国,传承的胸怀和视野都应更加开阔,不能自喜、拘泥于本民族的传统,还应到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中去汲取营养。即使像毕加索那样石破天惊般的传奇人物,读读他的传记,才知道从小到大他师从过多少画家,学习过多少流派。这正应了清末大学者王国维的话:教育不能产生天才,但天才离不开教育。可见教育在文化和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愿母校华东师范大学文脉相传,未来则有更多的传奇。
 
 
《新民晚报》    日期:2011年11月18日    版次:B5    作者:陈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