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位校长参加清华大学校长培训班。培训班结束,人人踌躇满志,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回到学校要大干一场。这时,教授组织了一项考试:每位校长拿出一张纸,用简笔画画自己未来的学校。
校长们埋头作画完毕,教授把画认真看了一遍,只提了四个问题:
一:画到人的请举手?48人中12人举手,大多数画的是大楼、树木、花坛、设备等,没有人。
二:画出了学生的请举手?只有4人举手,其中一位校长在图中画了两排人,第一排是学校领导,第二排是老师。
三:画出了学校所在社会环境的请举手?举手的人更少。
四:画出了学校特色的请举手?基本没人。
教授没有作解释,但校长们震惊了,一阵沉默和反思。
2011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文晖论坛)·社区教育促进学校发展论坛日前在杭闭幕。来自北京、上海、新疆、山东、台湾等各地区的代表及省、市、区教育界人士共聚一堂,探讨校社携手、共促学校发展的话题。
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周培植用前面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做开场白。他说,社区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该成为推进现代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着怎样的关联?未来,它们的携手、融合该朝什么方向进行?联系当下,“绿领巾”、“三色作业本”、“测智商”等等教育现象,真的只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吗?
■声音·精彩言论
现代学校发展,社区教育是重要支撑
周培植(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
学校须走出校园禁锢,把自身放置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来考虑问题。当社会在评论、责怪学校教育过于封闭、功利,导致“学生标签化”、“教育格式化”的同时,应该认识到社会自身也存在着狭隘的一面,很多人包括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好不好责任全在学校。社区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该成为推进现代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学校层面,应从以下三方面,通过社区教育来有效地推动现代学校发展:一是要有观念引领,自觉运用生态学规律和原理来考察教育问题;二是要有制度保障,再造制度环境,让工作长效推进和科学考核;三是要有创新载体项目,我一直强调学校拓展载体项目既要“请进来”,又要“送出去”。
“校外的事远比校内的事重要”
吴雪萍(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社融合能改善教育大环境和软环境,校风、班风、学风、教风都会受到社会风气影响。学社融合能改进教师教育方式,老师不要就学校教育论学校教育,目光可以更远,看看学生家长及周围的环境,取得周围环境的支持与配合。学社融合能增强社区居民的教育自觉,让每个居民应该承担起教育责任。学社融合能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如美国强调“服务学习”:组织大中小学生参加服务社区活动,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培养合作能力、社会责任心,作为一门必修课,结束时考评,你学到了什么,做到了什么,合格了才拿到学分。
马来西亚有“班级领养计划”:让每个社区居民“领养”一个班级,给该班成员创设一种家庭般温馨的教育环境。
英国有校董事会,讨论学校重大事件,广泛吸收家长、社区等代表参与决策。
学社共建或是未来的新路径
吴遵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是要教人成为人,首先让孩子变成一个合格的公民,正直、善良的人。现在的教育大环境,单凭一所学校的力量无法改变,学校只有更开放,转变关门办学的封闭现状,寻求社会各方尤其是社区教育支持,现代学校发展才能实现,教育才能有成效。
教育不仅仅是围墙内有,什么地方都可以有教育。社区教育的最高层次,就是成为“自己的大学”:它是自我修炼、自我教育、听取专家指导、不拿文凭的大学。
社区教育发展处在关键点,面临着一种困境,需要社区和学校紧密结合、互相携手。在终身教育框架下,学校的基本功能不能只局限于为学习者服务,同时还应该为社区发展服务,为新的学习文化创建服务。在解决了社区教育专职干部问题基础上,我们要构建一个学习型社区,实现学社资源真正共享,学校老师自我转型成社区教育者,学校接受社区居民活动,把社区教育开发成新的课程。这或许是学校将来改革发展的新路径。
■实践·样本分析
孩子们享受“七色阳光”
居民们成为“草根明星”
总论坛一结束,与会代表兵分两路,分别前往朝晖实验小学、文龙巷小学、长庆青少年空间、青蓝小学、刀茅巷小学、黎园社区、小天竺社区等考察交流。朝晖实验小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校长吴聪慧说,学校要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让每朵“花”个性地绽放,逐步实践并适应研究社会资源、开放办学融入社会的现代教育发展要求。
朝晖实验小学家长志愿团,由学校作为发起倡议人,校家长委员会具体操作,各班家委会主任根据个人工作背景、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自由选择申报面向全校开展活动的“校级家长志愿团”,或面向本班的“班级家长志愿团”。截至2011年10月,志愿团共设校级特色分团六个(家长讲坛、家校社艺术团、“心随舞动”排舞团、法律咨询团、小小菜农社团、走近汉服社),班级特色分团24个(亲近自然团、运动员训练体验团、党史宣讲团、小小急救员团等),有803户1606名团员,占所属黎园社区居民总数的40%。
如家校社艺术团。它成立于2010年12月,每年元旦前夕,会在杭州剧院举办家校社艺术团汇报演出。聚光灯下,身着华丽礼服、化着精致妆容、引吭高歌的,是学生的妈妈、爸爸;戴着头巾、跳着采茶舞的,是社区保安队的队员们;神情严肃、全情投入的是社区普通居民李奶奶……他们经过无数次排练,才站在这个大舞台上。不用考察他们是否专业,不用深究他们的音准是否到位,面对台下几千名观众,他们的每句歌声、每个动作都真挚、动人。
再比如建立于2005年的红领巾摄制棚,已是杭州家喻户晓的明星基地。学校师生自编、自演、自摄,开创了小学拍摄校园电视剧先河。所拍摄的影片中,既有反映青少年维权的作品《我有爱心全免费》,也有讲述家庭教育的《孩子,我们一起成长》。今年又拍摄了《妈妈老师》、《我眼中的学校》,获得了全国金奖、银奖。摄制棚成立六年来,有80多名社区居民成为电视剧中的演员,有些居民还成为社区里的“草根明星”。
■实践·群像剪影
三类教育并重发展打造“金三角”
优质教育资源惠及百姓和全社会
教育,校外和校内一样重要,某种程度上说,校外教育的决定性作用更大。种种现实告诉我们,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携手融合势在必行。但怎样携手融合?下城区的实践或许能带来一些思考。
下城区在国内较早提出“活两头、强中间、优全盘”各类教育整体发展思路,主张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社区教育相互依存、并重发展、共生共长,打造教育“金三角”。日常,要求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校(园)长,自觉运用生态学的规律和原理考察教育问题,用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理念指导开展工作。一句话,教育要既能服务学生,又能惠及社区居民。
2006年全国首批“场地开放”学校试点,下城有6所校园上榜。为确保长效推进和科学评价,下城区还建立了一系列制度:2005年实施了学校-街道结对“局管后备干部挂职进社区”制度;2009年实施了学校-社区结对的“学校社区教育联络人”制度,今年在全区72个社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推广。在督导评估上,教育局还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学校的考核制度,如对学校的“社区教育联络人”及其所在学校进行年终综合考评,纳入年度学校绩效总体考核中。
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的载体项目实现学社融合。既“请进来”,又“送出去”。充分利用周边社区教育文化资源,学校结对社教场馆,如启正中学把学生书画展办到一墙之隔的陆游纪念馆内,文晖街道开办社区“国学堂”。同时利用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吸收热心社会人士进校园现身说法。“送出去”则是发挥教育智慧主动反哺社区,如施家花园社区和绿洲花园幼儿园联手,长期开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育儿嫂”培训;启正中学和中北社区建立社教共同体,每学期选派优秀教师面向社区干部群众开设《文天祥的悲剧》等市民文史大讲堂课程。
《杭州日报》 日期:2011年11月21日 版次:B3 作者:刘粉莉 艾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