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含义究竟是什么?鼓励“原创”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氛围?昨天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首届思勉原创奖学术论坛上,原本应该是比较清晰的概念却平添争议。
抄袭花样翻新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提出,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创新,要有原创成果,另一方面要避免为原创而原创,拿当下热闹的红学研究来说,几乎三五年就会出一个所谓的“新人”和“新著”,而且都在标榜是如何推翻了前人的红学研究观点,这其实是患了“原创焦虑症”。王教授说,现在有些“原创”的东西甚至与抄袭剽窃无异,特别是抄袭外国学者的情况相当惊人,有的人动不动就“引进”一些国外花里胡哨的理论,甚至把外国人好端端的“经”给念歪了。
创新应为原创
华东师大教授宁越敏则提出,“创新”和“原创”其本义应该是一致的,用英语词汇表达其实就是“innovation”,上世纪70年代的辞典把它翻译成“革新”,但革新一词在中国人的思维里主要是讲技术层面的改造,因此,后来学界又将“innovation”译成了“创新”,这就更符合这个英语词汇所涵盖的本来意义了。
宽容“异想天开”
“任何的创新或原创,都是需要存在于一种宽容的氛围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树人在列举最近轰动全世界的《乔布斯传》时说,“现在大家都公认乔布斯是原创领域的大天才,这样一个天才是两个未婚的青年学生生出来的,结果亲生父母将他送给了别人领养。养父母发现这个孩子虽然有种种不端行为,比如抽大麻、爱穿奇装异服,但又发现这个孩子有着超常的创造能力,所以就容忍了他的一些怪异甚至错误的行为。后来乔布斯之所以能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不能不说与当年养父母的宽容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也提出,原创的东西往往最初可能给人留下“胡说八道”的感觉,如果一开始就不容许异想天开,那么,优秀的思想还怎么能出得来?而这样的宽容环境,恰是目前需要鼓励与积极营造的。
《新民晚报》 日期:2011年11月21日 版次:A7 作者: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