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11月22日,“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2011”在苏州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全国高校社科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顾海良,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朱自强、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等围绕论坛主题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现将讲话及主旨演讲内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朱自强
2011年,华东师大推出了“思勉原创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是我们对以重大学术贡献为导向、尝试新的评价机制的一个探索。
一、“思勉原创奖”的评价理念:追求学术研究的“质”的卓越
我校在2003年萌发了创办“原创奖”的想法,并在2008年成功举办了一届以“原创”为导向的评选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之后,我校将学校的原创奖拓展为以现代著名史学家、华东师大著名教授吕思勉先生命名的全国性的“思勉原创奖”。第一届“思勉原创奖”已于今年10月评选揭晓,四项成果获奖。
“思勉原创奖”将人文学科的学术质量以“原创”作为衡量标准,希望以此作为这一领域“最重要学术贡献”的具体示范和标杆。“思勉原创奖”的获奖标准为:(1)应达到公认的研究高度,在本学科领域已经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2)应达到公认的研究广度,在人文学术领域具有广泛的跨学科影响力。(3)应达到公认的研究深度,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能够填补空白、载入史册。
二、“思勉原创奖”评价方式:紧紧依靠学术共同体,坚持全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综合学界和社会对现行学术成果评奖机制和方式的批评和希望,“思勉原创奖”实行专家推荐制,为了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更多同行和跨学科学者参与评选。“思勉原创奖”的评审,全过程采取实名制。100位同行专家问卷测评、通讯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20位评审专家委员会的选票,全部采取实名制。以实名评审为原则,是为了在评审中坚守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判标准,发扬评审者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回顾第一届“思勉原创奖”的评审过程,我们做到了:在评价主体方面,紧紧依靠学术共同体;在评价程序方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在评价方式方面,采取专家推荐制和实名评审制;在评价目的方面,坚持以“原创”为标杆,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创新。
《光明日报》 日期:2011年11月25日 版次:14
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1-11/25/nw.D110000gmrb_20111125_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