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门桑,牛群已离开您的牧场,在伊克尔湖东南约3.5公里处”。11月20日下午,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牧民图门桑看了一眼手机上的短信,急忙骑上摩托,向着伊克尔湖方向疾驰而去。在卫星放牧系统应用之前, 图门桑为了找寻在沙尘暴中迷失的牛群,曾在草原上转了整整15天。
目前,杭锦旗已有4个牛群、2个驼群、1个马群受到卫星的守护。卫星放牧系统开始在内蒙古草原逐步推广。
卫星放牧系统的一部分制成项圈套在牲畜颈上,一部分安置在卫星数据服务站,另一部分则是游走于浩瀚太空的卫星。华东师范大学专家王远飞说:“运用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化等技术的卫星放牧系统,在我国首次应用,必将推动我国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区因灾死亡牲畜近20万头(只)。失去了看护的畜群,会在一场沙尘暴中惊慌失措,消失得无影无踪;会因突降的暴雪,刨不出一点干草,冻饿致死。图门桑说:“一场大雪之后,你总会听说谁家的牲畜找不回来了,谁家的牲畜死掉了。”
杭锦旗农牧业局朝鲁介绍,卫星放牧系统应用之后,牛羊的移动路线一览无遗,会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短信告知牧民。现在,畜群就像图门桑手里牵着的一只永远也飞不远的风筝,每隔三四天他才会去看上一眼。
科技逐渐将原本脆弱的畜牧业生产武装到牙齿,同时节省了养殖成本,减少了人力物力投入。图门桑不再雇人放牧,节省下每月3000元的支出。在失去牛倌的情况下,图门桑第一次不必和牛群紧紧拴在一起,多出了时间从事第二职业。他说跑运输每天可以给他带来100多元的收入。
新华网 日期:2011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