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以文化自觉为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及世界现代潮流证明,人类对国家实力和民族地位的认知不仅仅限于军事比拼、经济竞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且在评判国家强大的坐标体系中分量日益重要。从这样的角度考量文化发展的谋略可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不可少。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自觉作为思想的觉醒,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从文化层面感悟自我。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就是要深刻领会文化发展的战略价值,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文化发展的重大挑战,明确形成文化发展的现实任务。文化自信作为动力来源,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从力量层面激励自我。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要百倍珍惜文化发展的资源优势,充分肯定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坚定抱持文化发展的科学理念,理性选择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文化自觉提升文化目标,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动力;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属于同一进程,文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坚定的使命情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要素。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还要与国家现代化战略部署相联系。我国虽然具有文明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优势,但离文化强国的差距还很大。眼下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回答这一问题,有截然相反的两个答案:一是不能,这是悲观论思维在作怪,是对中华文化前途缺乏自信的表现;另一种是能,这是中华民族应该作出的回答。然而,过于自信容易陷入盲目乐观的漩涡之中。最好的答案是,既坚信中华民族有足够的能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又必须对面临的难题和艰苦的任务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我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而社会制度的先进性又将中华文化超常规地推到一个很高的起点上,由此理论的逻辑与现实的基础之间存在明显落差。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完全适应的矛盾可能长期存在。我国还是一个基本国情错综复杂的国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文化利益的协调难度较大。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既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沉重的负担,其中封建主义思想遗留直接构成中华文化现代发展的障碍。我国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形成各种各样的挑战。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激烈频繁,文化生态呈现诸多不利因素。所有这些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尤为重要。从历史看,中华民族常常为自己的古代文明而自豪,却不得不因近代文明的落伍而沮丧,造成了一定的文化自卑心理。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阶段,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找到了通往文化昌盛的光明前途。可见,无论是从文化自傲到文化自卑,还是从文化自立到文化自强的心路变迁,都反映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第一,自信来自中华文化底蕴的深厚。中华民族铸造的历史辉煌建立在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文化基础之上。事实表明,以东方文明著称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仅曾领风骚数千年,而且在当今时代仍然吸引着世人。与世界各国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相比,我国的优势可以说是独特的。根底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二,自信来自中华民族智慧的卓越。目前,世界总人口为70亿左右,我国占有13亿,是一个人口资源大国,集聚着巨大的智慧能量。历史上,中华民族突出的创新精神结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文明硕果,显示出卓越的智慧和优良的品性,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智慧是文化的基石。中华民族的智慧曾砥砺近代中国爱国人士追赶世界潮流的志向和勇气。当觉悟到自己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事实之后,中国人民相信:外国能做到的,中国也一定能够做到。民族智慧的能量释放,为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力量。
第三,自信来自执政党引领文化发展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以科学理论武装的先进政党。近现代中国社会没有别的政治力量和其他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那样,承担并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夙愿。虽然在领导国家建设的实践中经历过曲折,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业绩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任务,确立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和先进理念。有理由相信,经受历史和现实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具备引领文化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完全能够胜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责任。
第四,自信来自人民选择文化发展道路的理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是随心所欲、茫然无序的。经济和政治建设如此,文化建设更是这样。古往今来,从来就不存在千篇一律的文化发展模式。反映文化目标诉求、价值取向、形态构造、实现方法、表现形式等内容的文化发展道路,基本上都遵循符合本国国情、适应社会制度、体现民族特征、满足人民需求的客观规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创新实践和总结经验,摸索形成的正确发展道路。建立在这一理性选择基础之上的文化发展道路,是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信所在。
第五,自信来自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正确。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志士仁人曾热衷于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希望用它来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凄惨命运,结果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后,不仅使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发生根本性转变,而且使得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了新方向和新面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逐渐摆脱迷信愚昧流行、教育水平低下、科学技术单薄的落后面貌,在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扎实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的发展、进步、繁荣有目共睹。这些显著成绩的取得与社会主义密不可分,社会主义引领中华文化发展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保证。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解放日报》 日期:2011年11月28日 版次:14 作者:齐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