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旧书梦]
让我们持续关注以小朱书店为代表的上海旧书店。
新闻晨报首届 “书香沙龙——海上旧书梦:共筑一片心灵的港湾”,请来了以小朱书店店主朱凤涛为代表的上海旧书店经营者、上海国营旧书店的“掌门人”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朱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等专家学者以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周忠菲和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群文科科长罗建川等各界人士。每个人在沙龙上都为旧书店的未来支招解难——“拯救旧书店”,尽管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但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发力下,未必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姚明(希夷斋店主)
胡愚(古月书店店主)
无论多难都会坚持住
小朱书店朱凤涛、古月书店胡愚、希夷斋姚明三位上海硕果仅存的几家民营旧书店的老板共同参加了本次沙龙。作为沙龙的主角,他们对旧书店的艰难感同身受,看到社会各界对旧书店倾注前所未有的关心,几位店主也纷纷感动表示,无论有多难,都会坚持下去。
几十年爱书路,一路走来,朱凤涛从未想到,旧书店能受到社会如此大的关注。对他来说,经营旧书店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因旧书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抚平书页的一页折角,修整几本残书就是我最大的爱好,有时候一弄就能弄一天。”朱凤涛动情表示,他和其他几位书店店主可能不一样,他们可能只收旧书中的精品,而他是什么书都收,因为不愿看到好端端的书被丢弃到废品回收站中。这些书可能一文不值,对有的人来说也等同垃圾,但总有一天,需要它的人会到来。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个性化或是书店出路
旧书店遇到的困局只是图书业的一个缩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认为,一个城市的确离不开书店,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书店都能在城市中找到空间。相反,无论新书店还是旧书店,它们遭受网络书店和电子出版的冲击,又面对城市商业化的变局,如果不加以调整和变化,势必走向衰亡。
那如何变招寻找城市书店的生机?陈子善教授认为,个性化和专业化可能是将来书店发展的方向。“比如我喜欢看电影,就有专门的电影书店,还能卖老碟片,对喜欢的人就很有吸引力。”陈教授表示,这样书店的生存几率会很高,因为它能够适应市场,某种意义上成本也不高,而像新华书店、上海书城这样的航空母舰式大型书店,城市里面有一两个也就足够了。
陈教授认为,个性化、专业化都是面临变局而进行的自我调整,书店业主千万不能固步自封,即便得到政府的支持,也不能打定主意靠政府一辈子,关键还要靠自己,这也要求书店业主在心态和经营方式上进行调整。比如书店也可以凭借他们对读者需求的判断和出版社合作,介入出版。
对于旧书店,也是同样的道理。陈教授举例说,他在北京接触到一家布衣书店,最初只在小区里面租个单元房,进书店还要乘电梯。后来迫于租金压力搬到稍远的地方,便依靠网络和实体书店互补互动的方式进行经营。他们的经营不仅仅是简单守住一家旧书店,而是主动提供服务,比如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寻找需要的图书这种类似定制式的服务,还参与某种图书的运作,比如有读者喜欢毛边本,又不知道哪里能买到,他便依靠网络发布信息告诉大家他这里能够买到。“这样的经营方式不一定能够广泛推广,但至少可以给人启发,至少书店主人也在应这个时代的需求进行自我调整。”陈子善说。
朱旗(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
这个城市需要书店
上海图书公司旗下的上海旧书店和新文化服务社,是如今沪上仅存的几家国营旧书店,总经理朱旗坦言,如今,要维持一个纯粹卖书的实体书店,非常艰难,“台湾的诚品书店之所以能够到现在,实际上,图书已经不是它的主业,它靠的是其它一些文化产业。”
在朱旗看来,小朱书店的关闭,折射出的是整个行业的困境,“实体书店正慢慢走向衰弱,这是一个事实。”为什么这么说呢?朱旗分析,目前来看,实体书店的盈利模式已经不存在了,图书正成为一种附属品,“有人提议,开个咖啡店,卖卖书什么的,我觉得,这个也很难。你看网上书店,其实,他们已经没有把书当成一个主业在做,而是当作附属品,所以,会把6折进来的书,5折卖出去,然后吸引大量的点击率,来卖其它的东西。”
“很多人都说,国营书店为什么能存在?因为它免了房租,所以可以活下去。但现在,很多大学主动找我们去,说是零房租,但即便是零房租,我们每年的营业额折算下来,还是亏的。”朱旗说,相比减免房租,实体书店更希望能够在所得税、营业税上有所减免,这样帮助更大。朱旗还透露说,新闻出版局政策法规处曾给他打过电话,询问旧书店的经营状况和实际困难。据他表示,新闻出版局将对全市的书店进行调研,并透露出有进一步出台相关扶持方案的可能。
尽管处境艰难,有一点,朱旗还是高度认同的,“这个城市是需要书店的,城市需要有这么一个放松心情的地方。”朱旗认为,现在人们买书和过去的目的不太一样,以前可能功利性比较强一点,学生买教辅,白领要评职称,才去书店,但现在人们买书,其实是一种心情,不光光是满足功能性要求。
周忠菲(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小书店也是城市名片
周忠菲本身是个爱书人,几乎每两周就要逛一次书店,“去上海书城是买工具书,到小朱书店嘛,就是散心了。”对不同书店的定位和功能,她心里十分清晰。周忠菲说,伦敦的旧书店在全球都是有品牌的,几乎是一张城市名片,“在上海,如果没有一些精彩的小书店,何以体现出海派的品位?书店其实也是一座城市宣传的名片。巴黎书店、伦敦书店、纽约书店,我去了那些城市,晚上,尤其是华灯初上的时候,很有味道,店不大,走进去,都是很温馨的灯光,那真是一道风景线。”
同时,周忠菲也强调,小书店在细节功能上还有待强化,“在纽约,你随便走进一个小书店,问路的话,他马上给你一张地图,帮你画好地方,怎么走,就算是店里的读者,也会告诉你。我们的书店能不能有这么一个服务功能?当然,这可能不是书店最主要的功能。总而言之,城市小书店这张牌如果打得好,真的能够以小见大。”
罗建川(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群文科科长)
让小朱书店留在浦东
作为塘桥街道的代表,罗建川在“书香沙龙”上带来了街道对小朱书店的关怀。他透露,从浦东新区文广局到塘桥街道,各级领导都关心“小朱书店”这个发生在浦东塘桥的故事,表示一定要让它在浦东延续下去。
这两天,罗建川也没为小朱书店少操心。不久前,他才与朱凤涛一起前往申通协商小朱书店能否继续在地铁里谋得栖身驻地,若是不能够,至少也让它有足够的时间搬离。“我们认为大企业也应该有它的社会责任感,小朱书店和其它商店应该区别对待,一事一议。”罗建川表示,无论申通态度如何,但作为政府的代表,塘桥街道会支持小朱将书店开下去。
罗建川也在思考新的小朱书店今后怎么做。假使离开地铁,那么什么样的新渠道才更有利于小朱书店长远发展?在沙龙上,他提出“社区书店”的概念,利用社区文化中心这一特殊的场所,将书店开进社区,开到老百姓身边,融入社区文化。这样的经营模式既能加入公益力量,又能通过政府支持减少开支,还能扩大到多个社区走连锁经营道路,虽然目前还没有人做过,但值得尝试。
闲云几许、钱大卫(读者代表)
读书人不死,书店不死
作为热心读者的代表,微博上首次仗义发帖呼吁留住小朱书店的网友闲云几许、愿意免费提供场地为小朱解决燃眉之急的钱大卫都参加了本次沙龙。面对沙龙上嘉宾对书店未来多少有些悲观的论调,闲云几许却认为,旧书店总有它存在的一片天地,因为“只要读书人不死,书店就绝对不死。”
钱大卫看到晨报对小朱书店的报道后,第一时间就传达了帮忙的决心。看到小朱的遭遇,他也感慨如今生活虽然越来越好,房子越换越大,书却越搬越少,书店也去得很少,有问题就百度,年轻人对书本的眷恋就更加少之又少。“如果说70后对文化一知半解,80后对文化就是一脸茫然,90后对文化更是一脸不屑。”钱大卫表示,书店和书都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而现在连游戏都俨然成为文化,那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靠谁传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朱书店不能消失。
[记者手记]
保存一份书香守护心灵港湾
1998年,当朴树还唱着 “轻松一下,Windows98”奔向2000年时,那还是一个要用A4横格纸写文章,用Walkman老卡带听音乐,随身揣着几本书的淳朴年代。一切很累赘,一切很美好。
一晃十多年过去,现在我们用上了Win7,写字只需敲打一下键盘,随手掏出个小玩意就能看到最新的资讯,下载最流行的音乐。指尖随意在屏幕上一划,就是万千世界。
如此一个新时代,谁还记得曾经给我们带来无数美好记忆的书本?家中堆满的旧书,谁还会尝试再次翻动那些泛黄的书页?曾经街边那一家家人声鼎沸的老书店,也逐一关上了大门,变成摩登的商店和供人大快朵颐的食肆。
我们不是拒绝时代大潮带来的新陈代谢,但有些东西依然有它值得保存的价值。如同“小朱书店”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一样,尽管旧书店本身已经老去,但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繁华城市里,依然有很多人希冀找到一个心灵停靠的港湾。
为什么那么多人关心小朱书店的命运?我们相信,大家关注的绝非是一家小小的书店,这么多人其实做的都是一件事情——守护我们共有的心灵港湾。旧书店有电子书店无法比拟的东西,因为每一家有灵魂的书店,都寄托着店主和爱书之人一份对城市文化的追寻。如果一个城市只剩下琳琅满目的商场,那也必然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上周五的沙龙中有普通的读者,有爱书的商人,有专家学者,也有想为城市文化做点实事的政府人士。他们踊跃的发言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保住旧书店是有希望的。
首届“书香沙龙”,是我们为呼吁保留上海旧书店的一个小小努力。接下来,新闻晨报会持续关注小朱书店和它所代表的旧书店的命运。我们乐于看到,有那么多社会的热心人士参与了我们这个沙龙,共同为“保留城市旧书店”这个命题出谋划策。旧书店,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根须,牵动人心。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都市,无论土与洋,不管新与旧,都有存在的理由。在这个城市中,保存一份书香,留下几许书恋,不是很过分的要求。
趁着这次“书香沙龙”,我们也倡议每个关注小朱书店,对书依然有着感情的人,一起保护旧书店。祝愿每一本旧书,每一家旧书店,都能在这个城市找到它们的位置。
[现场侧记]
爱书人以更温暖的姿态“抱团”
就连店主朱凤涛也没想到,那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关注着一家小书店的命运。
上周五下午,在新闻晨报首届“书香沙龙——海上旧书梦:共筑一片心灵的港湾”现场,除了几张熟悉的面孔——第一个为他在网络上呼吁的“闲云几许”;同行古月书店老板胡愚、希夷斋店主姚明,小朱意外地发现,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朱旗来了,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周忠菲来了,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群文科科长罗建川也来了,还有素未谋面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初冬,小朱书店引发的一波申城旧书店寒潮,却让这座城市的爱书人,以更温暖的姿态“抱团”在了一起。
争先支招 小朱落泪
“当务之急,先让小朱过个年”
沙龙现场,原本设计的嘉宾发言顺序,不断被打乱,大家争相为小朱支招。
读者代表钱大卫是闵行区东川路千代广场业主委员会的成员,他说千代广场有不少空置的物业,从200多平方米到600多平方米,如果小朱临时需要地方安置书的话,他很愿意帮助,“至少让他先缓一口气。”小朱书店所在的塘桥街道,这几天也派出了群文科科长罗建川与相关物业部门协商,“当务之急,先让小朱过个安稳年,给他留足充分的时间,寻找合适的场地。”罗科长说,接下来,很希望能在塘桥,帮小朱觅得一处满意的场地,把小朱书店留在浦东。
闻言,几次欲插话表达感激之情的朱凤涛,最终忍不住了,偷偷找了块手帕抹泪。
网络互动 现场微博
陈子善实时播报“书香沙龙”
就在大家激烈讨论着,数字化时代,实体书店特别是旧书店,究竟有无生存空间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以亲眼所见的一些实例,鼓励小朱不妨打开思路。在参加“书香沙龙”的当口,这位与时俱进的教授开着微博,实时播报沙龙:下午参加新闻晨报举办之首届书香沙龙“海上旧书梦”。海上屈指可数的几家旧书店——小朱书店、古月书店、希夷斋的店主,以及上海图书公司负责人等与会,以小朱书店的存亡为契机,共同讨论实体书店特别是旧书店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应对。而今开书店难,开旧书店更难,难道“文化产业”不包括书店吗?
陈教授的这条微博,很快引来了爱书人的关注,网友“四月一日君sky”留言:“这种古旧书店才是书店的本来模样。只是愈来愈艰难的生存现状,让我真的无法理解。难道大家不爱书,貌似也不是这样。到底是什么将它们一点点扼杀?”身在沙龙现场的“闲云几许”也转发了陈教授的微博,强调称:“读书人不死,书店不死。”
《新闻晨报》 日期:2011年12月12日 版次:A10 作者:陈文 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