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市人到北京、上海求发展,泱泱大军终于成了“北漂族”、“沪漂族”;上海人则相对更爱“洋漂”,如果“洋漂”不成,大部分上海人宁愿留在家乡,因此上海人的恋沪情结曾经闻名国内。然而,最近这几年,随着外省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加上长三角之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一些新一代的上海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开始把就业的眼光从上海转移到了长三角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当起了“内漂族”。一些上海名校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到外地工作的上海籍学生数量,正在从前些年的个位数,逐渐增长到两位数……
本报首席记者 朱文娟
1、沪籍博士离沪到无锡就业
“其实当时我手头也有几份offer,但是综合比较下来,我还是觉得无锡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最有发展前景。”谈及一年半前自己的选择,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无锡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经理小李(化名)至今仍觉得自己的选择非常明智。
2010年夏天,苦读多年的小李博士毕业,29岁的他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也面临着就业何去何从的选择。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当所有人都认为他定会留在上海就业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无锡一家创办不足5年的民营企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父母还算开明,毕竟我已经是成人了,他们表示支持我的决定。女朋友其实不太想让我到无锡去,只是她一直没有明说出来。”小李说,女朋友的意思,他心里都明白,但是作为一名理科男,不善言辞的他想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为何会选择无锡的民企
为什么会选择那家无锡的民企呢?小李坦言,一方面自己当时手头的上海offer确实没有特别具有竞争力的,“也有月入一万多的工作可以保底,但是这样的工作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小李说,另一方面,自己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定位。“我们这个专业的博士生,大多数毕业后都进了科研院所,将自己此后大部分的时间交付到实验室里。很多师兄、师姐都是选择了这样的路。这样的人生,几乎从入职的那一天起就可以看到此后的很多年。但我想要的工作并不是这样的,我的兴趣也不是在这里。”小李说,自己对于市场、管理这方面更感兴趣。“我也观察过过去少数选择了这条路的师兄师姐,实践证明,他们的路走得都还不错。”小李说,正是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简历都投到了类似的职位上。
当年4月,小李在招聘会上遇到了现在的老板刘先生(化名)。“我们老板是亲自来上海招聘的,他是从美国回来的海归,当时带着技术回国创业,选择了到无锡创业。”小李说,相对那些已经发展稳定的大型外企,他认为这家企业更有发展潜力,自己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老板也比较诚恳。当时他就和我提到,无锡的环境毕竟和上海没法比,单是从招聘这方面就看得出,在无锡很难招得到合适的人才,所以他才特意赶到上海来招聘。”小李说,在交流中,刘先生向他表示,自己将来终究会把业务拓展到上海来。“当时我觉得,就算我是到了无锡就业,将来应该也是可以回来的。”
公司待遇优厚给股份激励
带着对事业的憧憬,小李毕业后就到了无锡这家生物有限公司。“无锡离上海很近,但是我几乎很少回家。对我来说,事业的起步很重要。”小李说,那段时间,女朋友的心理波动有些大,偶尔也会闹闹小性子发发脾气,希望他能够回到上海来。“有时候我也会赶回来看看她,但是大部分时间我还是将时间用在了接受培训、了解公司环境方面。”小李告诉记者,有时候,他也会跟女朋友分析自己选择无锡的原因。“这家企业可能几年后就会上市,公司给了我股份激励。这一点,在上海的外企是绝对不可能得到的待遇。另一方面,无锡给引进的博士待遇还是非常优厚的,最近公司正在为我申请相关的待遇,应该是资金激励吧。”小李告诉记者,自己愿意选择到无锡就业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作为上海人,自己虽然到无锡就业,但是他的户口却不用迁出去,自己不会长时间呆在无锡。
事实证明,小李的选择并没有错。今年年初,他就被派到上海筹办分公司,并担任了副经理的职务。“现在我拿的钱,已经不比当初一起就业的同学少,而且更有前景。”小李告诉记者,虽然他当初选择了离开上海就业,那是对各种工作机会综合考虑的一个结果。“现在上海周边地区的很多城市都发展迅速,上海与外地的差距正在明显缩小。而随着网络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上海人认识到,外地很多地方并不比上海差。”小李说,“不过,如果是长时间离开上海,可能我会考虑得更多。因为上海的机会毕竟比其他城市要多。何况,作为上海人,如果离开上海到外地就业,从观念上还是觉得不是特别舒服。”
2、她外地工作一年对工作现状很满意
华东政法大学2010届毕业生小英(化名)大学时读的是新闻专业,毕业的时候,她拿到了四五份offer。但是选来选去,除了南京一家电视台的工作,在上海的offer都和自己的专业不对口。没有做太多考虑,小英为了自己的新闻理想,毅然做出了到南京工作的决定。尽管最初她的妈妈对此有些反对,但最终他们还是支持了女儿的决定。“当时我也可以留校,或者进入广告业,但是我喜欢长枪短跑的感觉,我希望自己能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自己的理想拼一拼。”小英说,她觉得作为年轻人,入职伊始能够得到一个这样的平台一定要珍惜,所以她毕业后就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上海,到南京就业了。如今,她已经在南京工作了一年多。尽管她依然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但谈及离开上海,她有着无限感慨。“独自生活在南京的生活成本太高了,我大部分的收入几乎都用到了住宿和交通费上了。”小英告诉记者,高铁开通后,她平均每个月回家两次,每趟高铁来回就要300元,每个月花在路上的费用大概就要600元。“可以说,我收入的相当一部分都贡献给铁路部门了。”小英说,“爸爸妈妈有时候会打来电话说‘想我’,这让我觉得很纠结。”而让她纠结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作为独生子女的上海姑娘,小英的父母还是希望她最后能回到上海成家立业。“现在我人在南京,几乎没有任何同学在这里,经常感到非常孤独,谈婚论嫁更是不太现实,因为我最终还是要回到上海的。”小英说:“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可能会考虑得更多。”
小英告诉记者,尽管如此,她还是认为,离开上海到外地工作是她自己的选择,自己会坚持下去。虽然自己的大部分上海籍同学都选择了留在上海,但是对于她的工作,大部分同学都很羡慕,“毕竟我现在的福利待遇还不错,而且专业对口,可以将自己大学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此外,到南京工作对于我个人的成长以及生活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好处,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小英说。
3、她外地工作四年正在寻找回上海的工作
与小英相比,四年前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英语系的女生璐璐(化名)则像是小英生活的“前传”,只不过,她现在正在寻找回到上海工作的机会。大学毕业前夕,学习英语专业的璐璐在外地一家媒体找到了一份实习工作。在实习了一段时间后,恰逢这家媒体招人,于是璐璐顺理成章地留在了这家媒体。这一呆,就是4年。“我比较看重的是工作机会,其实当时我也在争取澳大利亚的留学机会,也准备考研,但是最终,我觉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该遵从内心的想法,所以我最终选择进入心仪已久的媒体。”璐璐说。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独自工作、生活,其实远“没那么简单”。“我的性格一向独立,对到外地工作也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真现实的生活中还是遇到了些困难。譬如我刚来的时候,我是住在地下室的,这在以前生活在上海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璐璐告诉记者,因为媒体的工作比较忙,她除了一年的法定假期,也基本上不怎么回家。璐璐说,工作虽然给了她很多成就感,但是她发现自己的生活质量并不是很高。“相对来说,我觉得上海的成长环境更适合我,所以我现在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璐璐告诉记者,今年已经26岁的她,也同样面临婚嫁的问题。“毕竟,我早晚是要回来的。”
璐璐说,自己最近正在积极寻找上海的工作机会。但她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她认为,无论是在家乡工作,还是离开家乡,毕业生最关键的是要听从内心的感受,实现自我的价值,“也许,这也就是我们80后的特点。”
外地招聘单位:沪籍毕业生占所收简历1/10到1/5左右
“我觉得刚才杭州的那个设计院还不错啊!待遇好,杭州城市也好,离上海也近。”“你打算离开上海了吗?你妈同意吗?还是再找找看吧!”11月19日,同济大学首场校园综合招聘会上,两名上海籍的毕业生一边四处张望企业的招聘广告,一边用上海话交流道。这位对杭州设计院颇感兴趣的毕业生姓唐,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水利专业的硕士应届毕业生。“今年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调控,一些企业招聘也受到限制,我们这个专业就业形势不是特别好。如果外地有好的工作,我自然会考虑的。”小唐告诉记者,自己更看重单位未来的发展空间,对于城市不是特别在意。
像小唐这样的上海本地生源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在同济大学的这场招聘会上,不少外地企业、单位都收到了上海生源毕业生的简历。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的程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一上午收到了60多份简历,其中有三四份来自上海本地的毕业生。“我和这几个学生都作了简短沟通。他们对我们单位的性质、未来工作的内容作了详细了解,看得出来,他们并不介意到外地工作。”程先生说,他们在招聘的时候,并不会考虑毕业生的生源,但他同时承认,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孩子思维相对比较开阔,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同场前来招聘的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收到了20多份简历,这其中,约有一两份是上海生源的毕业生。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负责招聘的宋老师也告诉记者,在他们收到的三十来份简历中,有两份上海生源毕业生的简历。
12月2日,复旦大学2012届毕业生“名校优企”大型综合性招聘会上,一些来自外地的企业、单位同样收获不小。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总台)的HR告诉记者,在他收到的32份简历中,约有两三份为上海生源地的学生。公司设在厦门的“点晶科技”的HR也告诉记者,在他收到的五六十份简历中,也有多份为上海生源的毕业生。他说,“来投简历的学生都反映,厦门这座城市还不错,所以他们比较感兴趣。前来投简历的上海籍学生,以硕士生为主,本科生相对较少。”湖南《潇湘晨报》来复旦大学参加这场招聘的彭先生说,前来投简历的上海生源、浙江生源的学生非常多,“上海生源的毕业生大概占到了1/5左右。”彭先生说,“目前我们报社还没有上海本地的员工,所以我们也相对比较慎重。毕竟,上海人到外地就业的并不多,我们希望他们能拿定主意,不要作为一个暂时的落脚处。”
上海高校:沪籍毕业生外地就业人数从个位数到两位数
“这两年,到外地就业的上海生源的毕业生确实越来越多。”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迅告诉记者,前些年,到外地就业的上海学生顶多只有个位数,最近几年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他说,“我们2010届毕业生中,有31位上海籍毕业生到外地就业,2011届毕业生中则有58位上海籍毕业生到外地就业。”复旦大学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在日前该校公布的《复旦大学2011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中,有数据显示,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占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77.2%,其中本科生为80.7%,硕士生为75.6%,博士生为67.3%。毕业生流向最集中的五个省区分别是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9.8%,其中在上海工作的比例较2010届下降2.8%,去广东工作的人数较去年略降,而去江苏、浙江和北京工作的人数较2010届有所上升。“这其中包括上海籍的学生。我们发现,越是学历较高的博士,其就业的选择地域越广阔。”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主任陈浩明说。
上海交通大学就业中心主任钱静峰也告诉记者,交大就业工作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他认为,上海生源的毕业生为了个人的发展,到外地或者国外就业将成为一种趋势。
但是,愿意到外地就业的上海学生毕竟还是少数。记者随机调查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电机学院的四个班级,发现目前大多数上海生源的毕业生仍无到外地就业的意愿。复旦大学历史系某毕业班共有113名学生,其中上海生源的学生为22个。在接受采访的12名学生中,大部分表示最好还是留在上海本地工作,“如果外地有好工作的话,也可以考虑。”少数学生表示,“前提是这份工作一定要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某毕业班共有45名学生,其中上海生源30人,记者调查发现,30人中目前尚没有人有到外地就业的意愿。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工程和机械学院的某毕业班共有38个人,其中有23名上海本地学生,记者采访中了解到,23人中无一人有到外地就业的意愿。上海海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一个毕业班一共有48个人,其中有30名上海户籍的学生,“现在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找到了工作。他们大部分选择留在上海,其他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同学,选择了出国留学。”该班一名班委小李说。
专家分析
年轻时出去锻炼是不错的体验
上海交通大学就业中心主任钱静峰认为,部分上海生源地的学生愿意到外地去就业,当然也包括到国外去工作,“这将是一个趋势,可能不少高校都面临这样一个情况。”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集结了很多跨国集团、全球化企业。比如快速消费品、投资银行、管理咨询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工作性质本来就是跨地区的,在上海的公司可能只是一个分公司。一部分学生,比较看重这样全球化的企业工作机会。何况,很多人之所以愿意留在上海,是因为上海的社保较为完善,上海籍的学生虽然人到外地就业,但是其户口无须外调,这是一个优势。“当然,我们在给学生的职业教育也一直在讲,希望学生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去,到发展更快的岗位上去。”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协会常务理事王大犇认为,最近几年,长三角地区抢人才的力度在加大,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上海人才济济,很多年轻人生活在这里会感到竞争压力很大,如果到外地发展,可能反倒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尤其是年轻人,现在到外地出去旅游的越来越多,对外地的印象也有所改观。他们已经了解到,外地的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等都在变好,尤其是一些百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建设得非常好。而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又比上海还要低,交通也比较便捷,所以自然会有部分上海小囡选择到外地就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上海籍大学生到外地就业,他们的户口是不用迁出去的,他们可以随时回来,不像以前出去就回不来了。“我个人认为,年轻时出去锻炼一下,还是很不错的体验。”
交通便捷 扩大沪籍生就业范围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几天前,我和一个三年前毕业的学生一起吃饭。他在毕业后到了阿迪达斯工作。他告诉我,自己打算辞职到美国去进修。‘这样的话,你此前三年的经历不是一笔勾销了吗?’我问他。‘我还年轻,想要给自己更多的机会。’他回答我。”于海教授说,他发现,今天的年轻人都敢作敢为,更为看重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此外,交通的便捷也打破了原先的地理概念、空间概念,消除了上海学生到外地就业的限制。“今天我们谈及长三角的大部分城市,已经有一种同城的感觉。从上海到附近的很多城市只需要一小时,每天上下班,或者是每周末回家已经完全不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到附近城市就业已经不再是离开家的概念,让上海人跨出这座城市的种种限制正在消失。可以说,交通的便捷大大扩大了上海学生的职业选择范围。“人口流动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上海生源的学生如果遇到好的就业机会,为什么不能到外地去发展呢?”他总结道。
《青年报》 日期:2011年12月7日 作者:朱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