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劭农
文化建设与文化繁荣已成为当今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与其他领域的建设不同,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首先,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人的美感及审美判断力和价值观的问题。
回溯到2000多年前,孔子曾明确地将审美与情感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很好地解释了诗、礼、乐之间内在的关系。而通过审美教育,以对美的感知和认知入手,建立起判断是非的基本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这正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具有真知灼见,也是最具有魅力和价值的部分。而老庄一脉的审美教育思想,则更多偏向于从自然中感悟美及其对于人生的价值。于是,儒道两宗便奠定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审美素质教育及其价值观的基础,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建立并保持在这样的基本审美价值理念与素质水准的基础之上的。而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美育较之“数理化”教育而言,却始终是被摆在了一个相对边缘的位置。于是,我们的城市变得千篇一律,缺乏文化个性与视觉美感。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一旦审美判断力缺失,就会丧失判断是非与美丑的基本道德标准与价值标准。
当文化建设与繁荣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审美教育必然会成为其重要的基石,这将是一种全民的基本素质教育,无论你是设计师、工程师、管理者还是普通的消费者,基本的审美素质都是不可或缺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如果没有具有良好审美素质的“甲方”,单凭 “乙方”艺术家个人的努力,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今日之文化建设当从审美教育做起,以解决根本之问题。而今日之审美教育应该是建立在自然、科技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符合时代的精神与特质。
从自然中获得生存智慧与美感,这原本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审美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而随着近代工业社会的来临,以及城市与乡村和自然关系的日渐疏远,那种从自然中获得审美感受与创造力的能力几乎已经丧失殆尽。自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一个老师,而发现和感受自然的美应该就是新时代审美教育的一个出发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可逆转的科技时代,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使得我们几乎放弃了作为个体存在的审美判断。而我们时代的审美教育应该通过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美的创造和传播拥有更多更精彩的可能性,并且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全新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在这方面,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几乎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人文与艺术在任何时代中都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未来的审美教育不应仅仅是架构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更加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情感和体验。网络时代带来的最大弊端,莫过于压缩了人们思想与想象力以及真实的情感体验的空间,甚至于切断或者至少部分切断了人们与真实的生活空间之间本应保持的那种密切联系。
西方传统的艺术及其审美,是建立在宗教情感以及神与人的对话和交流的观念与情景之中的,而中国传统的艺术及审美体验却是更多来自于世俗生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来自于对生活品质及审美意境的追求之上的。重新找回我们从生活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中获得审美经验及审美价值的敏感性与判断能力,是新时代审美教育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的审美教育,应该帮助人们重新找到一条贯通传统与现代审美之间的道路,这不是一条复古或者“做旧”的道路,而是要以新时代的价值观来重新发现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美,使传统文化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再生与复兴。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审美教育,使人们对多元文化以及由此而构成的美,在文化形态上所体现出来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有充分的感知和认知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文化建设与文化繁荣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面向全民的审美素质教育当成为我们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解放日报》 日期:2011年12月8日 版次:6 作者:魏劭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