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香港文汇报》:现代中国+全球化 增进南亚和谐 考验中国智慧

2011年12月14日

外交手腕 在后冷战时代,中国对印度「入常」、中印分歧、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等都采取明确的立场。中国的南亚政策表现出全面、均衡和超脱的特点。基于克什米尔、中印边界冲突等实质问题的存在,中国需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及耐心,以实践睦邻外交政策。 ■叶淑兰 华东师范大学讲师

作者简介

叶淑兰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讲师。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学士、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问题研究和中国外交。近年曾参与数个国家社科基金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参赛文章多次获奖。

概念链接:南亚在哪里?

    南亚是南亚次大陆的简称,泛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地域。南亚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不丹和马尔代夫7个国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不丹接壤,边界线长达4,700多公里。据统计,南亚国家有14亿人口,中国和南亚的人口总和接近27亿,占世界人口的45%。

构筑睦邻关系 提倡和平发展

    1989年,中国首次确定「立足亚太、稳定周边、走向世界」的外交原则。前苏联解体后,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28字外交指导方针。中国加大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外交的力度。

    1996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就中国与南亚各国共同构筑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提出「五点主张」、「三个希望」和「三个支持」。江泽民表示,中国支持南亚区域合作;支持南亚无核区和印度洋和平区的主张和倡议;支持一切有利于南亚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的努力。中国对南亚的具体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中印分歧 谈判解决

    中印之间存在西藏问题、边界问题等分歧,早在195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向印度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倡议。

    边界问题是中印之间的首要难题。199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访印期间发表的《中印联合声明》中,主张两国在《西姆拉协定》的框架下,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中印边界争端。1993年,在《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中,中国赞同中印边界问题应通过和平友好的方式来协商解决,双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互相威胁,在两国边界问题解决前,彼此应尊重和遵守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并把实际控制线地区各自的军事力量保持在最低水准。2000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解决边界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及双方的耐心。

    对于西藏问题,中国认为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于这个问题的立场,中方在中印国家领导人的历次会面中均有所强调。

克什米尔问题 不偏袒印巴

    对于克什米尔问题,中国的立场从过去的坚决支持克什米尔人民争取民族自决斗争,调整为希望印巴双方通过谈判解决。中国分别进行印巴两国的促和工作。中国关注印巴纠纷,但不偏袒任何一方,不插手克什米尔的争端。中国还积极推动国际社会为缓和印巴局势发挥积极的作用。

印巴核竞赛 坚决反对

    对于印巴的核竞赛问题,中国要求印度遵守安理会决议,放弃核计划及参加《核不扩散条约》,并指出对话是解决分歧的唯一途径。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8年6月在会见法新社社长时,明确表明中国对印巴核竞赛的立场:「中国反对进行核子试验,反对南亚地区的核军备竞赛。」

印度「入常」 未明确表态

    中国多次表示,支持印度在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如在2005年4月发表的《中印联合声明》中,中国重申中方理解并支持印度在联合国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愿意在联合国改革进程中进行密切磋商与合作。但迄今中国尚未明确表示支持印度「入常」。

承认印拥锡金主权

    锡金位于尼泊尔与不丹之间,并与中国毗邻。锡金在历史上与中国西藏有密切关系,在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印度期间,沦为其保护国。印度独立后,锡金继承这个地位,印度在1975年宣布锡金是印度的一个邦。

    中国政府一直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非法吞并。因此锡金问题是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争议问题之一。至2003年,中国才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对此表示赞同的国家。

顾全大局 取互信达多赢

    南亚政策作为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具互信及双赢的一般特点,同时也有全面、均衡和超脱的特点。

全面 化敌为友 心无芥蒂

    中印关系在后冷战时期由敌对走向缓和。随着中印关系的改善,中国与南亚所有国家均建立友好关系。继中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后,中印也正式建立面向和平及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2005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印度等国家,中国签订《中巴睦邻友好条约》,发表《中孟联合公报》和《中斯联合公报》。

    此外,中国与尼泊尔和马尔代夫的良好关系也不断发展。不丹虽然是南亚唯一一个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但中国也与其保持友好关系。

    中国对南亚政策的全面还表现在中国在加强与南亚国家的政治关系的同时,还重视发展经贸关系、科技文化交流和军事等全方位的合作上。

均衡 一视同仁 并行不悖

    后冷战时代,中国的南亚政策由从前的中巴结盟对抗印度,转变为同时发展与印巴的合作。1996年12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访问,向两国都提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议,没有顾此失彼。由此可见中国并行不悖地发展与印巴两国的友好关系,并不偏袒任何一方。

超脱 跳出纷争 适当劝和

    对于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中国采取相对超脱、适当劝和的立场。中国不再卷入克什米尔问题,主张对话解决矛盾。对于印巴核竞赛,中国不偏袒任何一方,反对发展核武器。

难题未解 仍须努力

    中国与南亚的所有国家均建立友好关系,中印关系走出冷战时期的对峙状态,两国矛盾化解,中印逐渐形成一定程度的良性互动。从2003年起,中印海军举行联合军事演习,除邀请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印度还将邀请中国军方观摩秘密军事演习。这表明中印两国开始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特别是2003年签署的《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确认两国发展长期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印度亦第一次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

    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中国南亚政策的影响。毕竟,印巴冲突及中印边界问题仍难得到根本的解决,未来需要中国在外交上付出更大努力。

印巴矛盾难根治 作用有限

    中国对南亚的内部争端采取均衡和超脱的态度,不介入、不偏袒,愿意作为促进南亚和平的调解者,鼓励印巴双边对话。中国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印巴双方的赞赏。近年,印巴冲突出现缓和迹象,两国领导人实现互访,谋求以对话推进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然而,有专家认为,中国的外交调停作用和南亚局势的缓和并不应被高估,因为克什米尔问题错综复杂,印巴任何一方对此都有强烈的领土要求,这一个根本性矛盾的存在令中国在推动南亚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上难以有大作为。

同印建伙伴关系 仍存纷争

    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不偏不倚的态度赢得印度的友谊。2003年6月,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这是印度总理10年来首次访华。双方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确认发展长期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印度在《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中首次明确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双方还决定任命特别代表,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两国第一次用条约形式共同承诺互不威胁,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为中国营造和平稳定的南亚周边环境提供保障。中印关系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

    但是,有学者认为,这只是中印友好迈出的重要一步,而不是决定性的一步。中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存在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边界问题与西藏问题纷繁,需要中印领导人以更大的政治智慧、付出更大的努力来解决。而在解决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做好付出一定代价的准备。

中印贸易潜力大 亟待挖掘

    近年,中印的贸易额年均增长速度非常快,已突破630亿美元。中国已超过美国、英国和日本,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的第七大出口市场。在印度的贸易总额中,中国的市场份额已增至10%以上。到2030年,中印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印间的贸易发展潜力很大,中国或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有专家认为,考虑到两国的人口规模、地域相邻和贸易增长的快速性,两国的贸易额在2015年实现1,000亿美元是有可能的,而这需要中国加大中印贸易发展的力度。

 

    《香港文汇报》    日期:2011年12月14日    版次:A26    作者:叶淑兰
    链接:http://paper.wenweipo.com/2011/12/14/ED1112140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