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国际金融学系出生于华东师大。费沪生/摄影
陈彪如先生是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框架的第一人,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华东师大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国际金融学系。昨天上午,在金融人才培养上有着坚实基础和悠久历史的华东师大,举办第二届陈彪如国际金融论坛,并启动“未来金融家”职业启航计划。
借力高校培养金融人才
“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但合格的金融人才缺口有数十万之多,而每年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只有几万人。”在昨天的陈彪如国际金融论坛上,道杰资本总裁、管理合伙人俞铁成表示,金融人才除了专业硬功夫到位,特别看重品德和情商,在工作中必须要能与人和睦相处,会打交道。
俞铁成指出,综合大学的优势体现在其所培养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充分将学校中的老师、校友等资源利用起来,华东师大金融专业学生将有很大的平台可以施展手脚。”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金融分会会长、亚商集团董事长陈琦伟认为,高端金融人才、技术性人才依靠学校教育、跨学科培养都可以实现。上海的高端金融人才,不可能全部靠外面引进。“我们不是英语经济,需要本土高端人才来支持。上海各个高校都在做这方面努力,华东师大金融学科更是要着力把它做起来。”
陈琦伟说,与国际上成熟的金融中心相比,上海高端金融人才还在初级水平。高校需要对这一块人才进行定向培训、个性培训,这种培训与本地情况挂钩,强调的是实战案例。“比如股市这些年的起起落落,这一现象体现了上海本地的什么金融状态,有什么可以总结。现在业内人士没有精力去总结,但是高校可以去做这一块研究。”
学生跟着导师“贴身”工作
商报记者了解到,华东师大在培养金融高端人才上有一定优势。据华东师大俞立中校长介绍,陈彪如在哈佛大学取得学位后,回国从事金融方面的研究工作。80年代初,他在华东师大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国际金融学系,非常重视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
陈琦伟回忆说,华东师大是最早进行高端金融人才培训活动的,大约是在1981、1982年。“从1988年开始,全国最早的本科金融学生从华东师大毕业出去。当时经济发展也正需要这批人才,时势造英雄,这批学生成为金融业的中坚力量。”
华东师大昨天启动“未来金融家”职业启航计划,计划旨在通过整合学院校友资源,并和一批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和全球五百强企业建立长期而深入的合作关系,以聘请职业导师、建设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学院学生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互动和社会实践平台,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具体举措包括“名校-名企联合培养平台”建设;“未来金融家”与职业导师结对活动;举办“未来金融家”求职专场推介会;开通“未来金融家”网上学习交流平台。
《上海商报》 日期:2011年12月16日 作者:唐迎寅